12月第一天,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在武漢舉行。根據協議,三方將在前瞻共性技術創新、汽車全價值鏈運營、聯合出海“走出去”、新商業模式等四大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動中國汽車市場發展和中國汽車品牌綜合實力提升。這是一件符合行業趨勢和政策導向的大好事,值得高興。
央企的既合作又競爭更能做強做大央企。由于目前汽車央企大集團的集團總體規模巨大和自主不強的客觀現狀,務實的獨立發展和強化競爭是較好的選擇。
一、汽車大集團面臨變革的挑戰
挑戰1:股比放開
隨著汽車行業的股比放開的政策已經明確,未來幾年的汽車行業必然面臨合資的股權爭奪,汽車大集團面臨現有的利潤的下降。
挑戰2:關稅下調
未來的關稅降低是重大的行業利潤沖擊,沒有降低關稅前的高端車高利潤,實際很大一部分是關稅的高壁壘效應。如果大幅降低關稅,則合資企業的高端利潤必然受阻,汽車大集團的利潤也是嚴重受沖擊。因此大集團應該有深刻的風險意識。
挑戰3:傳統車轉型
目前的汽車新四化的趨勢明顯。汽車大集團是龐然大物,人力資源超強,技術人員學歷高,能力強,但創新能力不強,設計研發的自娛自樂問題時有體現。
二、大集團的基數關鍵共性技術應該合作
大集團發展共性技術主要是技術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對共性技術進行聯合研發,使投入的資金力度更大,研發的體系更細致,前瞻性更強,這樣就形成為行業的基礎性貢獻。
國家也有這樣的希望聯合研發的政策。工信部科[2017]251號文件:關于印發《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的通知就是很好的行業指南。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國發〔2015〕28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產業技術研發應用對創新驅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增強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工信部部組織修訂了《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指南(2017年)》。各集團因此可以據此做好相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引導工作。具體共性關鍵技術如下:
1.電驅動系統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電機與傳動裝置、逆變器集成技術;高輸出密度、高效率永磁電機技術;高速減速器及變速器技術;高可靠、低成本逆變器技術;自動化制造工藝及裝備。
2.智能網聯汽車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多源信息融合技術;車輛協同控制技術;數據安全及平臺軟件;人機交互與共駕技術;自動駕駛測試場景庫與測試技術;高精地圖基礎數據平臺;智能網聯汽車基礎云控技術;車輛智能計算平臺。
3.動力電池能量存儲系統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正負極、隔膜及電解液等關鍵材料技術;電池管理系統技術;集成及制造技術;性能測試和評估技術。
4.動力電池全自動信息化生產工藝與裝備
主要技術內容:工廠總體設計、工藝流程及布局數字化建模;工廠互聯互通網絡架構與信息模型;生產工藝仿真與優化;生產流程實時數據采集與可視化;現場數據與生產管理軟件的信息集成;車間制造執行系統(MES)與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的協同與集成。
5.汽車節能技術
主要技術內容:動力系統節能技術;傳動系統節能技術;輕量化技術及低阻力技術。
三、大集團尚未建立國家隊的競爭優勢
目前幾大汽車集團的內部合作在基礎層面很好,能順利開展。但在市場競爭層面還是缺乏有效的經驗復制,都是沒有太多的特別成功的模式,而是都有很多的失敗教訓,并且沒有形成目前可持續的有競爭力的體系。
近幾年的行業乘用車發展的過程看,經常是民營先行,挖掘市場機會,隨后國企跟上,外資最后跟進行業技術趨勢,國企的跟進民企的發展是對趨勢把握和對自身的能力的綜合匹配。近期的SUV熱潮、MPV熱潮、新能源熱潮,都是民企表現較優秀,國企的分化問題相對嚴重。而大集團核心自主的表現相對一般。
四、大集團需要靠競爭不斷完善自身的體系
各大汽車集團需要完善體系能力,應對與民營和合資的競爭。尤其是部分集團非核心自主的走強較明顯,行業內部競爭極其復雜,對市場的能力把握主要是民營和部分地方國企較有優勢。目前大集團的核心自主國企的能力不是很強,但資源掌握能力強,因此需要努力變化,跟上外部的趨勢變化。
如果簡單的大集團的自主產銷體系的合并,容易形成既缺乏內部的好經驗,也缺乏自主的變革動力,大而不強的問題更容易突出,反而不利于大集團自主的突破。
五、跨領域聯合更為迫切
汽車大集團是封閉的老舊體系,尤其是因為合資體系的存在而非競爭化快速發展。目前需要的是外部的聯合,改善大集團的經營體系和運營模式,尤其是吸收先進的制造業的競爭體系,同時也需要與互聯網企業有效的合作聯合,實現更大的發展。
如何通過股份制改造,融入其他行業的優勢資源,注入央企發展的新活力,這將能對國企大集團發展帶來更大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