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新車產銷量第一的汽車大國,但卻不是汽車強國。從筆者從事汽車制造生產行業三十多年并服務于多家中外汽車公司的觀察體會看,我國汽車行業大而不強的主要原因就是系統關鍵性零部件業的不夠強大,表現在中國汽車工業技術空心化,整個汽車產業鏈條的完善程度還不夠,零部件模塊化供應能力還很弱,行業利潤比較單薄,技術分散程度較高和大部分關鍵零部件還是高度依賴國外供應商。
我國原以為可以通過“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引進很多外資整車及零部件企業與中國合資,從中確實只學到了一點管理經驗和皮毛技術,然而其核心技術拿到手的微乎其微或忽略不計。
無論從自主品牌到外資品牌;從乘用車到商用車;從汽油車到柴油車再到燃氣汽車,所有的關鍵核心部件幾乎全都高價依賴進口,這一現實困境給國內整體和零部件企業帶來盈利空間被嚴重擠壓,中國消費者每買一輛車就會向境外零部件企業貢獻上千或上萬元的真金白銀利潤。 由于我國零部件行業雖然生產廠家多如牛毛(國內零部件行業聚集約10萬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約1.3萬家),但都存在規模不夠,產品附加值不高的問題,像電噴系統,包括增壓器、電控系統,基本上只要涉及到電子控制的一些關鍵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無一不是依賴國外的供應商,被外商緊扼咽喉而又無可奈何。
我國零部件行業平均利潤率5%-8%,而外商獨資、中外合資的零部件企業的利潤率則超過15%--25%,在投入同等成本的情況下,外資企業所獲得的凈利潤高出內資企業二倍以上。導致我國汽車零部件整體發展滯后差強人意的主要因素一是國家燃油法規、排放法規更新過快,零部件企業沒有足夠的周期開發產品,另加上外資在技術上的鉗制與嚴控,市場并沒換來技術。此外,國內零部件行業雖體量規模不斷擴大,但大部分是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價格競爭,主要原因是汽車零部件企業創新水平和創新投入不足,產品核心競爭力薄弱。
縱觀世界上汽車大國強國全都是“欲汽車強國,先零部件強國”。如德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美國和韓國之所以成為汽車強國,不僅是依賴整車企業,更依賴強大的零部件體系,在關鍵零部件領域構建了自主可控的配套體系,關鍵零部件體系始終處于汽車工業體系核心地位。他們普遍擁有國際領先的一級供應商,通過模塊化供應,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助力整車企業平臺化發展,促進整車企業低成本開發,提高開發速度,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只要從汽車技術最復雜和科技含量最高的重型卡車上就可以發現,高科技的運用已成為歐美重卡發展主導趨勢。如國際上重型卡車功率基本都達到500馬力左右;排放律例發展到歐V、歐VI;燃油放射壓力可以達到2000-2400bar;CR EGR DOC(電控共軌興氣再輪回微粒催化氧化器)、DPF(微粒捕集器)和SCR(挑選性催化復原)、2ST(二次增壓)、VGT(可變多少渦輪增壓)技術已經普及;完全實現了與轎車技術同步實現了電子、智能、收集一體化,進而成為清潔能源汽車。
再如當前在歐美等興旺汽車市場重卡ESP(電子穩訂法式)、ACC(順應性巡航控制)、LGS(車偏離報警系統)、TPMS(輪胎氣壓監測系統)曾經非常成熟,廣泛運用并已批量裝車。再如制動方面的智能幫助系統的EBS、基于電控的10 bar或12 bar帶ABS、ASR單回路制動系統和諸如發動機制動、可抉擇的緩速器輔助制動系統等。此外,坡道控制、智能瀕臨控制系統、緊迫制動系統、主動側翻穩定性CDC和高載荷側翻穩定性掌握系統、自動變速器等高科技技術,目前只是在國內極少數的合資重卡車企的高端車上做為選裝件,或正處于開發階段,中方必須再花高價購買其專利技術。而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中、低端重型卡車的技術水平還停留在本世初的歐美高度。
而國產汽車從化油器到電子噴射發動機,無論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如電噴系統(EFI)、控制系統(ECU)目前主要由聯合電子(技術起源于德國BOSCH)、美國奧特凱姆公司電噴及ABS系統、美國德爾福發動機控制系統公司所掌控。在柴油構造鍵零部件的共軌電噴系統、電控單體泵、電控泵噴嘴技術大多為德國專世、美國德爾福、日本電裝三家控制。在柴油機領域國外品牌占很大比重,如康明斯、道依茨、萬國、日野、雷諾、索菲姆等等。因此,可以說從我國實現國一至國六的電控系統技術完全精準而有效地控制在外方手中,并以天價販賣給中國人而賺得盆滿缽溢。在絕對獨斷專行技術話語權上外資不僅在股比、技術、產品、品牌等各方面全面控制,而且已對我國汽車發動機產業形成了極大的要挾,其霸道之底氣正是來自于中國政府對合資品牌的“超國民待遇”以及放衛星放火箭似的汽車排放政策法規沒完沒了勞民傷財地技術升級與不斷地政績型“大躍進”。
當下和未來,我國是否能抓住新能源汽車和智能汽車發展技術的轉型機遇,構建出新型的汽車零部件體系才是關鍵所在,中國汽車又走到了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不存在所謂在技術上能夠“彎道超車”的妄自尊大,只有少出或不出有利洋人而有損國人的一系列政策法規,腳踏實地地埋頭苦干,虛心學習,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加強市場研究,唯有這樣中國汽車工業才能真正地將汽車產業做大的同時也做成世界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