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1日-8月6日)
l 2024年7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 l 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增長10.7% l 31個省份經濟半年報
|
2024年7月中國采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 2024年7月31日 來源:國家統計局 |
一、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
7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4%,比上月略降0.1個百分點,制造業景氣度基本穩定。
從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0.5%,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9.4%和46.7%,比上月下降0.4和0.7個百分點。
從分類指數看,在構成制造業PMI的5個分類指數中,生產指數高于臨界點,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低于臨界點。
生產指數為50.1%,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表明制造業生產小幅擴張。
新訂單指數為49.3%,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市場需求有所回落。
原材料庫存指數為47.8%,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主要原材料庫存量降幅收窄。
從業人員指數為48.3%,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小幅回升。
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為49.3%,比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表明制造業原材料供應商交貨時間較上月有所延長。
二、中國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運行情況
7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2%,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仍高于臨界點。
分行業看,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1.2%,比上月下降1.1個百分點;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0%,位于臨界點。從行業看,鐵路運輸、航空運輸、郵政、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輸服務、文化體育娛樂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位于55.0%以上較高景氣區間;零售、資本市場服務、房地產等行業商務活動指數低于臨界點。
新訂單指數為45.7%,比上月下降1.0百分點,表明非制造業市場需求景氣度回落。分行業看,建筑業新訂單指數為40.1%,比上月下降4.0個百分點;服務業新訂單指數為46.7%,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
投入品價格指數為50.4%,比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表明非制造業企業用于經營活動的投入品價格總體水平有所上漲。分行業看,建筑業投入品價格指數為49.9%,比上月下降1.8個百分點;服務業投入品價格指數為50.5%,比上月上升1.2個百分點。
銷售價格指數為48.2%,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表明非制造業銷售價格總體水平降幅收窄。分行業看,建筑業銷售價格指數為49.3%,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服務業銷售價格指數為48.0%,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
從業人員指數為45.5%,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表明非制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降低。分行業看,建筑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0.2%,比上月下降2.7個百分點;服務業從業人員指數為46.4%,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
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6.1%,比上月下降1.1個百分點,仍位于較高景氣區間,表明非制造業企業對市場發展保持信心。分行業看,建筑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2.9%,比上月下降1.8個百分點;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6.6%,比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
三、中國綜合PMI產出指數運行情況
7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2%,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仍位于擴張區間,表明我國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繼續保持擴張。
|
上半年我國民營企業出口增長10.7% 2024年8月1日 來源:國新辦 |
8月1日,國新辦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談到民營經濟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袁達表示,去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了《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一年來,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狠抓工作落實,共同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民營經濟保持穩定向好發展態勢。上半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增速比去年同期高3.8個百分點;以人民幣計價的民營企業出口增長10.7%、比整體出口增速高3.9個百分點,占出口比重提高至64.9%、同比提高2.3個百分點。截至6月末,登記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達5500余萬戶,同比增長7.8%;個體工商戶達1.25億戶,增長5.1%;民營經營主體數量超過1.8億戶,占比達96.4%。
|
31個省份經濟半年報 2024年8月2日 來源:中國經濟網 |
全國31省份經濟“半年報”日前均已出爐,超半數省份增速跑贏全國水平,但經濟運行有所分化。整體上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16省份增速超“全國線”
從增速看,上半年有16個省份增速跑贏全國水平。其中西部地區8個、東部地區5個、中部地區2個、東北地區1個。內蒙古以6.2%的增速領跑,重慶和西藏以6.1%并列第二。江蘇、山東、湖北、甘肅增速均為5.8%,吉林同比增長5.7%,浙江、福建為5.6%,四川、北京、新疆為5.4%,安徽、貴州為5.3%,寧夏同比增長5.1%。
經濟大省勇挑大梁,發揮了穩增長關鍵支撐作用。上半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242.5億元,繼續穩居全國第一,占同期全國經濟總量的10.6%。江蘇位居第二,GDP達到63326.3億元。“4萬億元俱樂部”除山東外又添新成員浙江,兩省GDP分別為46677億元、40920億元,河南、四川分別為31231.44億元、29463.3億元。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賈若祥表示,區域重大戰略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今年上半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數據)三大動力源地區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5萬億元,約占全國經濟總量的41.6%,“發動機”作用更為明顯。一方面,對全國工業的帶動更足。三大動力源地區的8個省份中,有6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到或超過6%的全國平均水平,江蘇、安徽、浙江增速超過8%,北京、河北增速超過7%。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生產形勢全面好轉,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6.1%。另一方面,對全國外貿的支撐更大。上半年,三大動力源地區的8個省份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4.7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為69.2%,同比上升0.9個百分點。
向新向綠態勢明顯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是地區經濟恢復向好的重要支撐。上半年,各地產業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向新向綠態勢明顯。在內蒙古,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3%,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2.4%,增速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3.8個和24.9個百分點;稀土化合物和多晶硅產量分別增長2.3倍和1.1倍。在北京,數字產品制造增長69.6%,數字要素驅動、數字產品服務成倍增長,使用機器人的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人均產值同比增長超一成。在安徽,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核心部件——高密度微波互連模組完成重大突破,實現完全國產化。
各地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新興領域投資較快增長。上半年,廣東省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9.6%,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8.6%、23.9%;北京市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3.5%和13.6%;山西省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50.6%,新能源發電投資增長34.9%。
高水平開放繼續深化。上半年,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以及京津冀、東北地區等多省份多區域的外貿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西部12省份上半年進出口同比增長10.2%,是我國外貿增長最快的區域,主要進出口商品為機電產品。海南省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進出口額同比增長40.2%,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長2.5倍。
今年以來,我國加快推進“兩重”建設,加力推動“兩新”落地見效,政策效應不斷顯現。上半年,四川省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1.4%,對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88.7%;6月當月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零售額增長7.0%,增速由負轉正,較上月回升18.6個百分點。江蘇省限額以上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1%,增速較一季度提升4.1個百分點,較去年全年大幅提升14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