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商用車網
2019年,商用車市場能夠延續前兩年的輝煌嗎?
2018年車市入冬,不過商用車市場卻依然延續了增長勢頭,商用車銷量達到了437萬輛,同比增長5%。2019年,對于商用車市場來說不會是簡單的一年,國六的執行、中美貿易沖突的走向等因素,都對2019年市場有著重大的影響。那么,在2019年,商用車市場面臨著哪些挑戰,又能有什么機遇呢?
近日,中國汽車研究院數據資源中心主任鄭繼虎結合相關數據,對2019年商用車市場做了整體預測。他是如何看待今年市場的呢?請看第一商用車網的報道。
挑戰有三 運輸結構調整將減少10萬輛重卡銷量
“長遠來看,外圍環境整體對商用車市場的影響是挑戰大于機遇的,但會促使市場結構升級,牽引車、專用車的份額將會提升;同時也將引導產品技術升級,比如電動化、網聯化等。”鄭繼虎說道。
具體來講,鄭繼虎認為,2019年商用車市場將遭遇三大挑戰。
首先,是宏觀經濟對商用車市場的影響。目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并逐漸向以消費為主導的增長模式轉變,GDP增速放緩、基建投資增速放緩。而GDP與投資,是影響商用車市場需求的關鍵指標。從以往數據來看,在無重大政策干擾的情況下,GDP增速、投資增速趨勢與商用車銷量增長趨勢基本一致。因此,GDP與基建投資增速放緩,必然是不利于未來商用車市場銷量的增長。
其次,是運輸結構調整對商用車市場,尤其是重卡市場的沖擊。2018年9月17日,國務院印發《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該政策要求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主戰場,以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為主攻方向,不斷完善綜合運輸網絡,切實提高運輸組織水平,減少公路運輸量,提升鐵路、水路運輸能力,同時加快信息資源整合提速發展多式聯運。以期到2020年,鐵路貨運量提升11億噸,水路貨運量提升5億噸,公路貨運量減少4.4億噸。
以單車運力34噸、單月單車運輸趟數12次計算,4.4億噸等同于大約10萬輛重卡一年的運力。也就是說,該項政策在未來兩年,將對重卡市場產生減少約10萬輛銷量的影響。
最后,是客戶結構與物流模式的升級,對公路物流保有量的影響。鄭繼虎分析認為,隨著物流客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共享貨運平臺興起,使零散運力集中化,促進了單車的運輸效率提升,進而降低了貨運市場的需求規模,下降幅度大約為15%。鄭繼虎還表示,整體規模雖然下降了,但是有利于市場結構的分化,利好牽引車、輕型城市物流車市場的發展。
這三大挑戰是2019年甚至更久遠的未來中,每一家商用車企業都必須面對的難題。
機遇有四 市場將趨于成熟
機遇一般與挑戰并存。2019年的商用車市場,雖然面臨著不少不利因素,但也有四大機遇可以把握。
第一是政策機遇:國三及以下老舊車輛的淘汰。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100萬輛以上。根據數據資源中心保有量測算,目標地區的國三車及以下排放車輛保有量為148萬輛,其中國三車146.2萬輛、國二車2.1萬輛、國一車500輛,車齡主要集中在5-9年間。鄭繼虎認為,淘汰100萬輛的目標中,有64萬輛將是自然淘汰,剩余的36萬輛則是政策拉動;這36萬輛政策拉動銷量中,中重卡與輕卡的比例相當,各有18萬輛的市場增長機會。
第二點機遇則是公路物流增長,為商用車市場帶來的積極影響。隨著我國經濟向消費拉動型轉型,快遞運輸、冷鏈、綠通等細分市場增長明顯;環衛車市場受城鎮化進程帶動,需求也明顯增加;工程車市場需求,將隨著投資增速回落而下滑。因此,做好細分市場的功課,2019年將大有可為。
第三則是牽引車市場將回暖。因治超新政所拉動的銷量主要出現在2017年,并且透支了2018年的需求;所以2018年牽引車市場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運價持續低迷等原因,牽引車銷量出現了大幅下滑。但相比其他車型,牽引車運輸效率更高,2019年這一細分市場必然會回暖;相對而言,載貨車的市場空間則將減小。
第四點機遇則是在新能源市場。鄭繼虎表示,一旦商用車行業納入積分管理政策當中,將加快商用車的新能源化進程。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已經由配置期進入成長期,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2018年3月起,商用車領域的積分管理方案已經開始研究制定,重點將向城市物流、市政環衛和公共交通三個領域突破。“積分政策”將保障2025年新能源商用車,占商用車總產量的比例達到20%以上,新能源商用車的年銷量將達到70-100萬輛的規模,推動新能源商用車市場的發展。
結束語
過去十余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商用車市場也在高速發展。目前,我國經濟步入深入調整“三期疊加”的新常態發展階段,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未來大環境將限制商用車市場規模大幅增長,市場慢慢趨于穩定,企業業務由機會增長轉變為能力增長,競爭力核心在于產品品質的提升,與商業模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