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蓋世汽車
據外媒報道,就汽車銷量而言,印度已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并有望在三年內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市場研究咨詢機構LMC Automotive的數據顯示,2018年,印度商用以及乘用車銷量同比增長8.3%至399萬輛,超過德國的374萬輛。德國市場的銷量增幅不到1%。
麥肯錫公司(McKinsey)也預計,到2021年,印度將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因為這個擁有12億人口的國家每年汽車銷量增長率超過7%,而擁有更大經濟規模的日本增長率卻僅持平。
Ambit Securities汽車分析師Basudeb Banerjee卻表示,盡管印度汽車銷量激增,但汽車售價卻較低,這意味著它遠不是全球最有利可圖的汽車市場之一。Banerjee預計,印度乘用車的平均售價為7,000美元,約為主要發達市場的三分之一。
與摩托車和小型摩托車銷量相比,印度的汽車銷量仍相形見絀。在印度,摩托車和小型摩托車通常用于運輸貨物和為家庭所用,去年的銷量為2020萬輛。但Banerjee預計,印度汽車銷量可能繼續以每年約6%至8%的速度增長,與更廣泛的經濟增長保持一致。
過去三十年,隨著中國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德國汽車制造商們主導了中國的快速增長,但似乎對印度市場的快速發展毫無準備。根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由于入門級車型很少,德國車企在印度市場的份額約為1%,而在本土市場約為69%,在中國市場為22%。
印度汽車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惠譽(Fitch)估計,去年,印度汽車密度(按每1000人乘用車數量衡量)僅為27輛,而中國為145輛,德國為570輛。惠譽分析師Anna-Marie Baisden表示,支付能力是印度汽車密度如此之低的原因。
Baisden稱,“印度并未真正經歷過像中國那樣的經濟繁榮,中國創造了一個愿意購買汽車的消費階層。他們要么正買第一輛車,要么準備將摩托車換為汽車。而在印度則未有如此明顯的消費階層。然而,一旦印度建立起中產階級,該國汽車市場將擁有巨大的潛力。但目前,寶馬、梅賽德斯和奧迪每年在印度的汽車銷量不超過2萬輛,而印度市場每年銷量超過300萬輛。”
然而,即便是最便宜的汽車,也往往被車主視為向上奮斗的標志,這也是汽車制造商在營銷中一直謹慎考慮的一點。例如,日產在印度推出低價Datsun品牌,作為“崛起中的印度”消費者的選擇。
對于那些尋求在印度市場取得增長的國際汽車制造商來說,另一個主要障礙是瑪魯蒂鈴木在印度的主導地位。1982年,鈴木與印度政府成立了馬魯蒂鈴木合資企業。該公司目前的市值為313億美元,比其日本母公司高出56億美元,后者仍持有瑪魯蒂鈴木56%的股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