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回顧
零售:3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04.5萬輛,同比下降40.4%,相對2月的-78.7%同比降幅大幅提升38個百分點,呈現谷底V型回升的良好態勢。3月零售環比2月增速300%是近期最強的,體現疫情后的剛需消費恢復得較快。20年1-3月的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301.4萬輛,零售同比累計下降40.8%,主要是受春節時點提前的內部消費節奏因素和國內新冠疫情爆發帶來的外部負面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累計銷量損失約209萬臺。
隨著國內疫情緩解和各地加快復產復工節奏,3月各地經銷店9成以上實現開業復工,但經銷商以售后業務恢復先行,終端零售逐步緩慢恢復,新車銷售更多以線上銷售積累訂單為主。南方地區疫情影響較小,上半月,各行各業復工迅速,汽車消費也隨之恢復較快,隨著下半月境外疫情失控,境外輸入病例帶來負面影響,國內消費信心受挫,公眾顯然仍傾向于非工作時間留在家中,生活消費也以線上為主,繼續保持謹慎外出消費狀態,導致3月末的回升沖刺不強。
3月主力廠家零售表現與前期排名有波動變化,豪華車市場總體較強,同時吉利、五菱、長安等自主廠家零售較強,主要是購車需求偏剛需為主,拉動高性價比車型表現良好。原因有幾方面:其一,是3月購車需求偏剛需為主,拉動高性價比車型和高端換購需求為主;其二,是各品牌區域市場有側重,消費市場恢復與疫情下降水平相關,促成部分區域優勢品牌的快速恢復;其三,與疫情期間各品牌經銷商的庫存水平有關,由于生產和物流恢復較慢,因為部分品牌終端沒有現車,導致部分剛需、緊急訂單流失。
政策的密集發布,也對消費市場帶來波動。由于部分地區出臺促進汽車消費政策,但執行細節仍不清晰,加之對國家促消費政策的期待,因此消費者觀望情緒也有體現,月末零售提升有所放緩。
3月豪華車零售同比下降20%,消費升級的高端換購需求迅速回暖。主流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的走勢總體偏弱,自主廠家零售分化明顯,中小車企生存艱難。
產量:3月乘用車生產98.1萬輛,同比19年3月下降51.2%;1-3月累計生產258.4萬輛,同比下降49.2%,產量減少250萬輛。3月初,湖北以外整車企業3月初已絕大部分復工,而且武漢車企也是在3月下旬復工,行業生產能力恢復良好。由于復產后面臨零部件企業的協同復產壓力,加之需求相對恢復較慢,因此生產節拍處于中低位運行。目前海外的零部件供應鏈尚未體現風險,但廠家逐步提升零部件庫存和整車庫存,應對供需波動風險的能力提升。
批發:3月廠家批發銷量100.0萬輛,同比去年3月下降48.1%,環比2月增長3倍。1-3月累計批發銷量282.3萬輛,同比下降45.3%,減少234萬輛。雖然1-3月的經銷商庫存相對正常月度零售下降明顯,但經銷商資金緊張,加之國六排放的PN值標準延期實施的建議仍有待于最終確認,且當期零售仍低,諸多因素抑制了經銷商進貨的積極性。
目前的需求是拉動經銷商進貨的主要動力,隨著防疫工作的常態化趨勢確定無疑,購買力的恢復還需更長時間,進一步降低渠道庫存也是合理選擇,因此廠家的批發仍低于零售表現。
新能源:3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5.6萬輛,同比下降49.2%,環比2月增長4倍。其中插電混動銷量0.92萬輛,同比下降59%。純電動的批發銷量4.7萬輛,同比下降48%。3月獨資與合資新能源表現較強,成為新能源車市的重要力量。3月普通混合動力乘用車批發2.1萬輛,同比去年3月下降37%。
2、4月全國乘用車市場展望
4月有22工作日,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天,雖然海外疫情仍在不斷加劇,但部分權威預測國際整體形勢會在4月末迎來拐點,隨著境外形勢的轉變,加上國內疫情形勢因逐步克服各種風險而漸漸平穩,消費市場還是以正向平緩恢復為主。
從需求群體變化看,今年中小學開學季延期到4月之后,尼爾森調查顯示國內接送孩子上下學是僅次于上下班的最大用車需求,中小學恢復開學帶來的購車潮應該相對火爆。為促進消費,今年5月勞動節有五天假期,由于疫情的長期壓抑,迎接五一小長假出游的4月購車換車潮也是值得期待。同時,隨著外需減少的農民工更多地選擇本地生活與就業,這對購車需求有進一步的拉動。中西部的樓市趨穩對購車需求的回穩有促進作用。
從政策方面看,生態環境部最新宣布適當延長國五庫存車銷售時間,這會使國六實施前的去庫存壓力降低,4月批發銷量低基數的改善會較好,車市會有更好表現。
從區域市場看,目前京津冀豫鄂仍是疫情一級響應,其他地區的出行條件已經改善。但疫情得到控制之后,殘存的心理恐懼仍可能使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發生比預期更久的改變,車市的恢復速度也是相對緩慢的。其中,京津冀地區的嚴格防控與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關,也為了給推遲召開的全國兩會維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上海地區境外輸入較為嚴重,加上上海的經濟地位重要性,也是要嚴格防控。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湖北作為國內疫情風暴中心,更要控制好疫情反彈,因此做好湖北地區的疫情防控,事關全局。
3、車企生存壓力加大
汽車產業是規模經濟,龐大產能規模對應的固定成本是相對剛性的,需要一定銷量維持平衡。隨著近兩年的車市銷量下行,汽車行業效益也是持續下降。2019年的汽車行業利潤5087億元,同比下降15.9%;銷售利潤率6.3%,全年銷售利潤率較18年下降1個百分點;而且今年1-2月汽車行業利潤100億元,下降幅度79.6%,遠低于工業企業下降38.3%的平均水平,銷售利潤率也降到1.3%的歷史谷底。3月由于受復工延遲、交通管制等影響,上游企業開工率不高,部分汽車企業反應已經出現原材料價格上漲,國際供應鏈中也出現價格上漲,同時物流成本增加等情況。部分原材料價格漲勢明顯,將給車企造成的成本壓力。
而且為了給經銷商減壓,緩解資金壓力,各廠家加大資金周轉的免賬期息支持等諸多手段,也導致自身的經營效益進一步下降。當前歐美疫情有蔓延態勢,有關進口零部件、原材料運輸等采購供應風險未來將大大升級,值得特別關注。
近年國內車市終端銷量連年萎縮,單店的經濟規模難以達成。雖然近幾個月的渠道庫存降低,但庫存天數增加、賣車少、修車少,導致經銷商生存壓力加大。尤其是隨著規模效益下降,自主品牌新能源車企生存壓力巨大。目前行業仍需開源節流,做好銷量和利潤平衡,這也需要社會理解支持,疫情下部分廠商合理調整產銷目標也是很好的防風險舉措。
4、新能源補貼免稅延續兩年的紅利巨大
為促進汽車消費,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疊加疫情及全球石油價格下跌影響,市場下行壓力加大,因此此次政策的價值極其巨大,對中國新能源車發展帶來重大而深遠的促進意義。
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使未來兩年新能源車相對傳統燃油車仍保持在20%以上的成本價格優勢。這是巨大的政策紅包,價值幾百億。
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原本到2020年結束,隨后靠雙積分政策的拉動。由于雙積分政策的實際啟動時間是2021年才進行考核,因此政策的轉換期仍有很多不確定性風險存在,導致新能源車產銷可能出現結構性較大滑坡。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的適度延長,有望實現汽車產業在轉換期內產銷的平穩過渡,緩解新能源企業的運營壓力。
此次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的延長,有利于整個新能源車線路的平穩發展,有利于車企合理規劃新能源項目。在純電動、插電混動的新能源車與普通混合動力以及燃油車的對比中,插電混動的成本相對較高,此次政策有利于穩定純電動與插混協同發展的趨勢。
5、二手車增值稅降到0.5%利好行業發展
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二手車增值稅降到0.5%,這利好行業規范化發展。按照目前的增值稅政策,二手車經銷企業收購二手車后再銷售,無論是否有增值收入(價差收入),都要按照二手車銷售額全額的2%計算繳納增值稅,造成二手車經銷企業實際經營中出現增值稅稅負大于經營二手車毛利的問題,甚至在沒有毛利的情況下也要繳納增值稅,從而導致經銷商集團對二手車的經營動力不足。
調整二手車交易增值稅政策有利于汽車產業穩定發展。一是可以極大地加速二手車流通,從而直接帶動新車銷售、擴大國內居民消費;二是可以直接帶動與二手車相關的金融保險、整備翻新、裝飾美容等汽車關聯產業發展;三是二手車利用價格優勢可以部分取代中低端新車的市場需求,從而推動汽車生產往中高端豪華化發展,實現汽車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經銷商品牌二手車是否能借勢發力,值得期待。
6、促進汽車消費需要一攬子政策
2018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穩定汽車消費的政策措施,促進優化升級。2018年以來車市的走勢并沒有受到政策的明顯拉動,這不是透支效應的問題。近期汽車消費的購買力受到環境影響而相對低迷,車市的促消費政策還有挖掘空間。
目前各地促進汽車消費的政策大量推出,政策內容各具特色,從開始的普適性促消費,到后面部分城市的精準施策,幫扶效果精準,政策模式日益細化多維。當前疫情是全國性課題,要謹防各地復雜多維的促進汽車消費政策變成新的地區市場保護,要確保穩定消費、穩定經濟的政策效果充分發揮,因此促進汽車消費需要全國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尤其是需要中央財政稅收層面的統籌決策支持。由于中國私車普及水平仍偏低,促消費政策不應擔心透支未來消費問題。
7、新車時尚化升級效果較好
近期各車企新車推出的線路日益時尚潮流化,更是涌現出了一大批以Pro、PLUS等后綴命名的新車,這些后綴名稱更容易引起年輕、時尚、有個性的消費者關注。隨著車市的競爭愈加激烈,車企新推產品日益頻繁,尤其是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的快速出臺,車企產品升級速度也是逐步跟上時尚手機產品的升級速度,是否能大規模地打破傳統的車輛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值期待。
近期可以看到很多自主車型的升級版,都快速采納了消費者的偏好特征需求,如外形設計更Popular(更潮流),車身尺寸更Large(大型化),配置功能上更Utility(多功能),汽車智能化更Smart(聰明的)。綜合來看性價比確實有了明顯提升,更是可以有效避免新老兩代車型同堂銷售所帶來的“尷尬”。近期長安汽車、東風啟辰、一汽轎車、吉利汽車、比亞迪、長城汽車等諸多新品推出都有類似趨勢,也在設計上展現了下一代車型對品牌的獨特理解,取得良好的市場反應。
*轉載或引用本公眾號的原創文章,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