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的業務模式將要面臨洗牌,企業是要繼續眼前的茍且還是要“詩和遠方”,這個鍋,也許要業內所有人一起來背。
知乎上網友對這個話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觀點不一,所以爭論不斷。大致是分為這兩派觀點,一種是認為風控背鍋,另一種是認為業務背鍋。車丟了借款人跑路這個現象時常發生,很多人直觀的認為這是風控的責任,風控人員表示也很無奈啊。有的時候公司為了業績發展擴大規模,有些本不該申請通過的客戶也只能抱著“僥幸”的想法讓他通過,而最后“人車失蹤”才后悔不已。
不管汽車金融行業也好,還是互聯網金融公司也好,風控和業務算是一對矛盾體,兩個部門的KPI是針鋒相對的。風控審核嚴格,拒貸率就會偏高,業務量自然就偏低。不過無論誰單獨背鍋,都是不公平的。因為逾期率高這個結果,其實是早期互聯網金融野蠻發展形成的業務模式到今天逐漸形成所致。
拿P2P車貸行業為例,模式開始之初潛力巨大,各路資本看好這塊市場。很多人認為車貸具有抵押物,并且符合小額分散的監管政策。但是很多玩家進入這個市場后發現逾期率和壞賬率依然很高,很多平臺玩的是“活押”,即貸款人拿到貸款后可以繼續使用車輛,這給很多人鉆了空子。了解這個行業的可以發現市場上到處充斥著隨意拆卸GPS的,二次抵押等不良事件發生,甚至很久才發現客戶已經“失蹤”,這時候找回車輛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很多公司就直接把它作為壞賬處理。
這個行業從一開始找客戶,發展到客戶來主動找公司,再到現在相互搶客戶。原因是這個行業操作簡單,模式可復制性強,一開始進入市場容易做大,而現在進入的玩家太多從藍海變紅海。這樣一來,騙貸風險加劇,甚至形成了產業鏈。大家都清楚借款人就算這家平臺借不到錢,其他總有平臺是能借到的。
大平臺憑借資金實力雄厚開疆拓土,小平臺在僅有的存量市場相互爭搶蛋糕。所以在這樣情況下,業務人員和風控人員都會面臨道德風險,業務人員對借款人來點“指導”,教會他們如何通過風控審核;風控人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明知道這個資料存在問題,依然給予通過。更有甚者內外勾結,最終利益分贓,人員流動性也是居高不下。
然而我們回歸業務本身,產品本身屬于信用類的,即使銀行的信用卡也會有出現逾期現象,而民間的借貸類產品更加會有逾期出現。人們在享受到汽車金融便利的同時,總有部分的人對風險認識不足,還款能力較弱。沒錢去還的有,有錢不還的人有,欺詐類也有。風險本身就存在,靠自覺、靠監管、靠風控也只能是防范為主,誰知道風險和意外哪個先來臨呢?
當然目前我國的信用數據體系并不完善,信息渠道太多,沒有非常統一的規范。很多公司還處于試錯階段,通過不斷地嘗試建立自己的風控模型。汽車金融行業必然不會一帆風順,這個資產屬性本身就要注定高風險的特點,很多平臺更多的就是在賭收益能夠高于違約損失加運營成本。在經營過程中每家平臺都在設定自己的門檻,在宣傳時候標榜“嚴把風控,規范操作”,其實老板心里有數,風控嚴了憑什么搶占市場?沒業務量怎么向投資人、股東交代?所以導致執行起來很困難。
粗獷的業務模式將要面臨洗牌,企業是要繼續眼前的茍且還是要“詩和遠方”,這個鍋,也許要業內所有人一起來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