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共享經濟”成為社會熱詞,以打車軟件、共享單車為代表的一大批創業項目應運而生,這期間,一種新的租車模式“共享汽車”也進入人們的視線,盡管發展時間不短,但相比于“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的風頭似乎沒有那么強勁。不過,近日,業內人士認為,2017年將成為共享汽車的爆發元年。
下樓找輛摩拜,騎到最近的Togo網點,手機APP按下按鈕,開車去單位,是生活在北京的張冉的日常,“現在車真的挺多,估計得有幾十輛,小車現在還在擴展,不光有Smart,還有雪鐵龍等各種車型。”
Togo是個共享汽車平臺,類似的平臺目前至少還有十幾個。另一位用戶成先生先后使用過Gofun及一度兩個平臺,“我不用坐班,因為我沒有搖上號,以前出行都是坐地鐵,地鐵有些地方還得換乘,還不是特別方便,當時我一搜Gofun大概離家500米的地方有個點,自己拿手機APP開始租,開車之后直接計費。用完以后還回來。”
此類平臺一般都是下載APP,之后上傳駕照信息,審核通過后,再交一定數量的押金,消費者就可以租車使用。張冉說比較方便的平臺一般是兩種取車方式,“一種是有指定的網點,還有一種叫‘接力’,比如我隨便停到這兒,另外一個人在手機上摁住一個摁鈕就能看到周邊所有沒有停到指定網點的車,他可以選擇接力,走到附近把車開走,但是他得承擔停車費,停車費是由接力的人去承擔。”
一般的平臺都支持用戶將車停在目的地附近的停車位,只要是劃線的,所有地方都能停。
隨開隨走,到地兒停車,省去養車麻煩,對于打車不方便或者有限號政策的城市來說,共享汽車APP得到不少消費者青睞。張冉說:“春節期間還行,一到高峰時確實挺難搶的,像我這種經驗比較豐富的還好搶一些。”
業內人士也十分看好這種模式,一度用車創始人、CEO王楊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甚至預期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這一市場,“2017年將成為共享汽車爆發元年。”但是,也有消費者和專家潑冷水,比如成先生就認為,“共享汽車”的投放還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車和網點還不夠多,我有時候去一些地方不固定,但是有些地方可能沒有那個點,或者說有時候家門口的點沒有車,我就又得改換其他方式,還有大家使用習慣、素質還需要提升。”
互聯網行業專家魯振旺則從盈利角度觀察,認為目前的模式給各家公司帶來巨大的維護成本,“這種方式存在非常大的汽車運營維護成本,通過批量采購汽車,然后投放在城市里讓用戶自主進行開車,這里面的問題非常多,比如沒油的問題,你要帶車去加油,自己還要跑過去,不管是電動的還是加油的,都要解決充電和加油問題。要是在一個城市里投放一萬輛汽車可能好幾千人要圍著這一萬輛汽車,這個要該加油,那個該充電,這個該維護,還有一些擦碰,到底是誰來幫它解決事故問題。”
“共享汽車”,究竟是下一片藍海還是一場泡沫,只能等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