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停車位寬度2.4米的來龍去脈
過去一個普通的室內小型車車位,法定標準是6.0*2.5m,后來逐步縮減為5.5*2.5m,甚至5.3*2.5m,從歷次的調整中不難看到只是調縮了車位長度,而寬度始終保持在2.5米。但近年來,隨著大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車輛保有量的提高,老小區停車位捉襟見肘、一位難求的現象比比皆是。
根據2021年最新停車位設定的規范,為滿足乘用車外形1.8m*4.8m的標準尺寸,車位又做了進一步壓縮,現在標準低限車位尺寸是5.2*2.4米,因為車與車之間可以開門的最低距離是0.6米,按車寬1.8米,加0.6米車間距,就是2.4米了,這還必須是那種停車不偏不倚的具有高超技藝的老司機才能做到的,其停車難度不言而喻,稍不留神就會產生鄰車碰漆的矛盾,影響居住環境的舒適度。
從車位寬度來看,近年來上海市新樓盤的地下車位,出現了寬度小于2.4米的車位,往往利用側面柱子空隙開門的車位已是令人羨慕的好位置了。從車位長度上來看,最新的停車位長度減少到5.2米,近年來汽車消費流行SUV,一般SUV車型總長短于轎車,所以這次停車位長度的縮短才不至于引起太大的矛盾。據上海上牌數統計,2021年1-10月新車中SUV占48.6%,而轎車僅占44.9%,SUV的占比優勢會繼續擴大。2021年上海千人乘用車保有量已達168輛,近50%的家庭已經擁有車輛,普及率會繼續提升,這樣由于后一半的家庭追求擁車,還有部分有車家庭追求復數保有,從趨勢看,消費更趨理性,再購家庭會因車位限定而更注意車輛外形尺寸。
買車位只為增加生活的便利性
買車位其實就是為解決生活的便利性,特別是寒暑或風雨,超市買了一大堆東西,只希望進入地庫后,不經室外的寒暑風雨直接電梯上樓。如果不購買停車位,到別的地方停車,再回到家中想必也要花不少時間。因此在購房過程中,除了考察房子的面積、朝向、通風和居住環境之外,車位比、價位也是必須考慮的內容之一(車位比是指小區“總戶數”與“車位總數”之間的比例)。
僅從上海近十年的房市漲跌起伏走勢來看,繁華地段車位是永遠不受市場影響的好投資;不管附近小區的車位價格有多低,與你都沒有關系,因為隔壁小區也不會把車位不動產賣給小區以外的業主。小區車位價格,永遠只與自身小區的車位配比相關,配比低的且人口密度高,價格就漲得快。如據網上報道,早年上海某繁華地段的高端小區一共有1796戶,但是車位只有444個,相當于車位比只有1:0.24,車位嚴重不足,現在該小區的車位一掛牌就被高價秒搶,價格甚至達到了150萬,如果按一個車位加公攤面積合計平均為30平的話,則每平米車位價格已是5萬元了。
住建部推行的住宅性能認定標準中規定:3A類住宅住戶與停車位的比例要達到1:1;2A類住宅要達到1:0.8;1A類住宅要達到1:0.6。如果所住地段繁華且人口密度高的,建議購買車位,會提高用車生活質量。
再說說地段與車位比
最近流傳著上海版圖里的內中外環線的小區車位價格一覽圖,可以作為對上海各環線附近車位平均價格的了解。據悉上海內環以內區域的平均價在60萬以上,中內環間平均在50萬元左右,中外環間平均在30萬元左右,外環以外普遍在10萬至30萬之間。
一般來說,影響車位的價格有兩個因素,一是與房價是成正相關關系,即房價越貴,車位也就越貴;二是與車位比成負相關關系,即車位比越高,車位價越低,這在上海各個環線都一樣,如同樣是中環內,車位配比越高,車位價格就越低,外環內也是如此。

上海新能源車高增長帶動車位的硬性需求
從去年以來,上海新能源車每月的注冊量在步步走高,今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車注冊量已超過18萬輛,即每10輛新車中,有4輛是新能源乘用車,其滲透率是北京或廣州的兩倍。每注冊一輛新能源車,都需要一個充電樁配備,這也推動了對車位的硬性需求,許多人不得不從租賃、臨停車位變成了購置固定車位。對于上海人來說,購買新能源車擁有免費牌照,這一點吸引不少購車族,從而也帶動了固定車位的銷售,現在在上海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也越來越多,未來對車位的需求還會繼續增加。據說有關部門做過統計,全上海的停車位缺口達到85萬個,而且這個缺口還在每日擴大。
來源:逸誠 乘聯會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轉載或引用本官網的原創文章,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