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邁向汽車制造強國之路
“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建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引領作用,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其重中之重就是要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作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性產業的汽車制造業,以其產業規模大、帶動性強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和重要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表征為我國制造業的綜合實力。我國汽車產業總產值超過10萬億元,產品終端銷售超過3萬億元,產業就業、稅收和商品零售總額都超過全國的10%。我國汽車制造業體系種類齊全、配套完善,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整體質量水平穩步提高,但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在產業規模高速提升背后,汽車制造業發展方式粗放,“大而不強”的現狀和結構性等問題明顯,尤其是自主研發的產品在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處于較低地位和層次;在科技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等方面,與汽車制造強國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與此同時,隨國內的汽車市場逐漸飽和以及制造環節的利潤不斷被壓縮,出現汽車制造企業為獲得持續競爭優勢和利潤,趨向服務價值鏈上游和下游延伸的勢頭。因此,鑒于日趨激烈的競爭市場和變化的經濟環境,需積極順應發展新態勢,認真研究現代汽車產業升級路徑,對中國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乃至邁向汽車制造強國之路的戰略選擇形成清晰的認識和科學的研判。
二、走出傳統認識誤區
針對汽車制造業如何高質量發展,業界專家提出不少議題,例如,汽車的制造業到底要不要保持適當比例、如何涉足高利潤的服務領域,以及如何向價值鏈的上游和下游延伸等。討論此類問題前,我們首先需要走出傳統認識的誤區。
關于制造業占比問題與“配第—克拉克定律”有關。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1672年預言說:隨著經濟發展,產業重心將逐漸由有形產品生產轉向無形服務生產。1940年同是英國人的克拉克按照配第的指引,對40多個國家(地區)不同時期三次產業的勞動投入和產出作了實證研究,所得結論與配第的預想完全吻合,于是學界將其合二為一,統稱為“配第—克拉克定律”。
但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或者某些放大制造業占比變化的典型性事實來理解中國汽車產業體系發展,尤其是汽車制造業內部結構變化與轉型升級等,顯然會使問題過于簡單化。因為現代汽車制造業發展,不僅是強調結構的比例度,更要強調其產業本身的高級度和復雜度。現代汽車制造業與服務業發展,相互間的邊界已不像以前傳統產業結構那樣清晰,出現了產業融合發展以及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制造化的新態勢,汽車生產性服務業更是進一步出現產業內融合和產業間融合發展的趨勢。從目前發達國家汽車產業轉移和全球化遇到的深層次問題看,簡單套用“配第—克拉克定律”,結果會導致汽車產業空心化等嚴重問題。
在未來的智能制造時代,汽車制造業必將發生全方位改變:汽車產品形態和能力將發生改變。智聯汽車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汽車不僅是移動工具,更將成為人類的親密伙伴;汽車使用模式將發生改變。未來發展方向是“輕擁有,重使用”的汽車共享,這讓同時兼顧國民用車需求和節約型汽車社會建設成為可能;汽車產業鏈條將發生改變。智能制造將使汽車這種大宗、復雜商品的個性化定制生產成為可能,“需求端”與“生產端”直接連通,消費者與工廠直接對話將成為常態;汽車產業格局將發生改變。隨互聯網產業及其新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汽車制造業也將受到巨大的跨界沖擊。因此,隨汽車產業的重塑,汽車制造業與汽車服務業發展,絕不是簡單的誰替代誰的問題,更不是一個簡單的“產業轉移”和外包的問題,即其發展不能簡單套用傳統理論或者照搬發達國家的評判標準和做法。
三、汽車制造業面臨的發展態勢
從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看,亟待要解決汽車制造業升級問題。汽車制造業在發展的130多年時間里,經歷了流水線生產、精益生產兩次革命,當前正經歷以新能源、智能化等技術引領的第三次革命。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發展的新態勢,我國的現代汽車制造業體系升級,一定是“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重要過程,其核心問題是提高產業質量、能級、效率和效益,加快實現向汽車制造強國轉型。
汽車制造業升級涉及生產體系、制造體系、服務體系等多環節重塑,是一個整體性、系統性、復雜性和綜合性的變革過程,汽車上下游生產企業和環節是總生產過程中的組成部分。新技術引領傳統制造業生產力發展,隨著技術族群滲透和擴散,產業的生產力要素在汽車企業智能化、數字化等平臺空間進行配置組合,提升了高級生產要素比重,擴大了汽車制造生產要素的邊界和范圍,優化了生產要素配置,生產工具向智能化、虛擬化方向發展,汽車產業原有生產方式改變,形成汽車產業內部上下游產業鏈、產業間各種新的聯結方式,衍生出新的商品與服務。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使汽車由單純的交通運輸工具,拓展為可移動的生活空間、娛樂空間、辦公空間,成為可移動的能量源和信息源;以數據為基礎推動了汽車產品和制造體系的同向升級,包括傳統整車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智能軟硬件供應商構成的全新產業生態圈,形成橫向、縱向的“端-端”的聯系與集合,實現全產業鏈條中各工廠之間的綜合聯通與高效協作;以“電池、電機、電動”為主要特征的汽車生產構架呈現“軟件+硬件+網絡”特征,主導廠商的傳統組織構架也相應調整為利益共享平臺——網絡狀產業鏈結構。
四、推進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方略
我國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的制造業升級方向,即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等。以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新能源技術等突破性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引發全球制造業的深刻變革并帶來“第二種機會窗口”。在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產業近三十年未見之大變局下,為提升汽車制造業的高級度、復雜度和發展能級,推進我國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更有賴于技術進步對其作出更大貢獻:
——基礎研究是汽車制造業重要支撐。要真正改變技術模仿的局面,除了形成底層“點” 的創新能力,還要加大對關鍵領域、基礎項目的攻關突破,力求提升“面”上全產業的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需要構建我國汽車制造業創新網絡,形成由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金融機構、技術標準服務、技術孵化等環節組成的創新體系或生態系統。通過建鏈、 補鏈、延鏈、強鏈、擴鏈,提升基礎研究和產業鏈的整體水平。
——加快汽車產業結構性改革。汽車制造強國的底層應該是堅實的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制造。沒有強大的零部件制造,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就沒有支撐。要推動汽車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資源錯配問題,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保持或提高汽車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前提下,著力推動汽車制造業提質、增效和升級轉型,以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重塑中國汽車制造業,在國際國內雙循環中培育和增強其競爭新優勢。
——提升汽車產業全球價值鏈地位。推進汽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亟待徹底突破中國汽車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地位的“低端鎖定”。智能化、電動化技術等高級要素呈現的邊際收益遞增的特征,為汽車產業升級配置更多高級要素,如提升高級技術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比例,大力推動汽車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加大對新能源(電池、氫能)領域的投入等,實現汽車產業價值鏈上高級要素對初級要素的替代,擺脫在傳統汽車制造業追趕過程中的的路徑依賴,大力發展自主創新,實現汽車制造業由組裝、加工,向產業鏈前端以知識和技術為主的研發環節、核心零部件研發環節移動,提升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和全球價值鏈地位,從而實現產業升級。
——大力推進汽車制造產業間融合發展戰略。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汽車制造業的產品應用范圍、性能屬性,以及與其他社會基礎設施的關系都在發生變化,需要踐行高端化、數字化、集群化、智聯化、共享化、國際化、品牌化、綠色化的發展理念,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制造業服務化和服務業制造化發展,以及建設“人-車-路-網-端-云”協同的基礎設施。推動汽車制造業和全社會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和“法治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大力量,通過實現“雙碳”目標,共同推動汽車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汽車制造強國之夢想。(來源:朱盛鐳 乘聯會)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轉載或引用本官網的原創文章,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