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聯會論壇】當投則投 該撤就撤
發布時間:2021-03-30 01:26:35 瀏覽量:1811次
前一段時間,有兩家合資汽車企業的股權悄無聲息的發生了變化。一是,由通用汽車與一汽集團各持股50%,在2009年7月注冊成立的一汽通用輕型商用汽車有限公司,于2020年11月,變更為一汽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00%的一汽輕型商用汽車有限公司。二是,在1996年5月,由當時的日產柴與東風汽車合資建立、后由東風集團與日本UD卡車各持股50%的東風能迪(杭州)汽車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變更為東風汽車集團持股100%。再往前,瑞典沃爾沃集團分別在1994年4月、2000年9月與西飛集團、上汽集團合資成立的西沃客車、申沃客車,沃爾沃集團早已分別在2011年9月和2018年4月撤出資本。這幾家合資商用車企業外方股東的撤資,并沒有在汽車行業引起多大反應,連汽車媒體都未見什么報道。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一般也認為未來還有中高速增長的空間,這些外方企業為什么從在華合資企業撤資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除了考慮占領市場這個因素外,投資當然是要有收益的。既然達不到預期的投資回報率,還要長期承擔虧損的后果,而且看不到改善的前景,果斷撤資便是順理成章之事。此類情況,乘用車企業也不乏其例。遠的有1997年3月廣州標致汽車公司、2007年12月南京菲亞特汽車有限公司、2011年6月三江雷諾汽車有限公司外方撤資,因時間久遠多數人已經淡忘。最近又有2018年5月江西昌河鈴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9月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2020年1月長安標致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2020年4月東風雷諾汽車有限公司的外方股東撤資,大家應該記憶猶新。可見,企業如果沒有能在市場上吸引消費者的產品,市場容量再大、總體增量再多,也與其毫不相干,企業照樣會經營遇阻,合資企業的外方照樣會及時撤資。從國家主管部門宣布于2018年取消專用車及新能源汽車企業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企業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企業外資股比限制和同時取消一家企業同類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后,業內普遍認為外資將提高其在合資企業的股比。特別是在特斯拉在上海獨資建廠、寶馬集團決定將在華晨寶馬的股比提高到75%、大眾汽車將在江淮大眾的股比提高到75%并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以后,公眾的關注點基本轉為下一個外資提高股比的企業會是哪一個。然而,至今也沒有再等來哪個合資企業外方將提高股份的消息,反而是幾家企業的外方撤資了。可見,在臨近2022年全部取消汽車合資企業外方股比限制前,也不是所有外方投資者都在等著提高股份,反而是有的撤出了投資。看來,決定外資是提高股份還是撤出投資的因素就是合資企業是否賺錢。一是,在賺錢的合資企業,外資有提高股份的愿望,為的是獲取更多的利潤。而在虧損的合資企業,外方不會主動謀求增加股份;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的企業,外資干脆就撤出了之。因此,合資企業的中方投資者與其猜測外方是否會要求提高股份,不如分析一下中方在合資企業利潤形成過程中起了多大的作用。如果失去中方的積極性,就會影響合資企業的利潤水平,外方就不會輕易提出增加股份的要求。否則,外方在用現金增加股份后,雖然分得利潤的比例提高了,但實際取得的資金金額變化不多,誰會做這樣的投資決策呢?因此,在股比限制放開后,外方是否會增加在合資企業的股份,取決于中方在合資企業中的作為。中方企業應當在合資企業中積極發揮作用,不使外方低估或忽視中方對合資企業的貢獻,方能在股權變動的商討中取得發言權。二是,企業在投資不能取得預期收益、特別是長期虧損時,應當及時撤出或終止投資。我國汽車行業目前有很多小規模企業,其中多數長期處于虧損或虧損邊緣的狀態,有的企業經過股權轉讓依然不見起色。但是,很少看到有企業主動關停、終止投資的。究其原因,有些企業特別是除頭部企業外的大部分新勢力造車企業,其投入的初始資金并不是其自有的,而是募集來的“風險投資”。以后再靠數輪股權融資和銀行貸款來解決資金需求,一旦資金來源中斷,企業就難以為繼。前一段時間有幾家企業停止運營、遣散人員,就是由于企業的業務進程大大落后于融資的進度,資金鏈斷裂而致。企業如果就此解散,參與股權風險投資和銀行借出的資金則無從回收,只得繼續存在著,看看是否有人接盤。一些長期停產或半停產的汽車企業所以遲遲不關門,還與現行的生產資質管理有關。力帆集團將力帆汽車的資質以6.5億元轉讓給理想汽車,使目前事實上存在的資質有償轉讓顯性化。自2012年7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文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以來,在2013年、2015年、2018年曾發布過3批《特別公示車輛生產企業》名單,一共涉及13家整車企業和170家客車及運輸類專用車生產企業。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一家企業被撤銷資質,絕大多數企業通過“改頭換面”繼續存在,其中有的企業甚至連名字都沒改。“僵尸企業”“僵而不死”、“死而不葬”的現象繼續延續著,退出機制徒有形式而已。可見,嚴格加強汽車企業生產資質管理,是遏制汽車行業非理性投資的重要手段。對還在準備投資汽車行業的投資者而言,“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絕非一句戲言。在市場競爭愈加激烈、產能過剩日趨嚴重、企業數量日益增多的大環境下,投資前當三思而行,一旦失誤則白白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來源:張明生 乘聯會)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轉載或引用官網的原創文章,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