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我國汽車制造業有關經濟運行數據: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6%。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江源對此解讀稱“裝備制造業生產明顯加快,汽車等行業尤為突出。7月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加快8.2個百分點,為2016年四季度以來各月最高水平。”江源還評說“7月汽車日均產量7.3萬輛,同比增長26.8%,系2016年四季度以來最高日均增幅。”
增加值四月持續提升
7月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已經是今年4月起連續第4個月增長,并且增幅月趨提升,4月5.8%、5月12.2%、6月13.4%,7月增速高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8%)16.8個百分點。汽車制造業月度累計增加值隨復工復產有序推進,降幅加快收窄,1-7月終于迎來由負轉正,同比增長1.1%,并好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0.4%)。
汽車業增加值增速創新高,得益于今年新能源汽車在7月首次實現正增長,增速36.7%;也得益于7月乘用車生產首次攀上13.2%的兩位數增長。商用車的貢獻更是卓著,生產大幅度增長,7月重卡和中卡迅猛異常,分別飆漲121.44%、116.02%,1-7月累計增速也均超過30%。
汽車制造業投資也趨于改善,1-7月同比下滑19.9%,較上半年(-20.9%)和一季度(-27.2%)分別收窄1.0和7.3個百分點。
助力社消品降幅的收窄
汽車消費與社會整個消費品之間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汽車消費在社會消費品(總體)的關系尤為密切,舉足輕重,有一榮俱榮一衰俱衰之感。
7月,乘用車銷售166.5萬輛,同比增長8.5%。其中,新能源乘用車8.9萬輛,同比增長28.7%;居新能源車銷量之首的特斯拉Model3達1.1萬輛。作為大額類商品汽車零售的增長,為改善社會消費品同比增速,起到了一般商品無可替代的作用。
7月,汽車類商品零售額3308億元,同比增長12.3%。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統計師張敏認為:7月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幅,為2017年以來次高增速(最高值為2019年6月)。數據顯示,如除去汽車以外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28894億元,同比下降2.4%。加上該月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則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203億元,同比下降至1.1%。可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之所以能收窄1.3個百分點,有7月汽車類商品零售業績的功勞。
1-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459億元,同比下降9.9%。除汽車以外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84890億元,同比則下降9.7%。1-7月,汽車類商品零售額19569億元,盡管同比仍下降11.6%,汽車類商品的零售還是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降幅收窄了0.2個百分點。
此外,有兩個數據支持和佐證7月汽車類商品零售明顯好轉的形勢。一是財政部《7月財政收支情況》顯示,1-7月車輛購置稅收入1899億元,同比雖然下降11.3%,但其中7月應為324億元,是今年單月的最高值,環比增長2.9%,同比增長15.7%。二是央行上海總部《7月份上海貨幣信貸運行情況》顯示,該月人民幣個人汽車消費貸款增加14億元,同比多增29億元。
利潤向好前景不會改變
汽車制造業1-7月利潤總額數據尚未出爐,可以肯定的是,前7月利潤向好的前景不會改變,四個因素支撐上述預判。
一是,1-7月利潤總額同比基數低。上年1-7月利潤總額是2822.4億元,其中7月利潤是全年月度中最低的一個月。
二是,1-7月汽車產量和工業增加值,已有4個月的持續增長;1-7月工業增加值累計數實現了正增長,為同期利潤向好提供了較好的基礎。
三是,汽車出廠價格指數(PPI),7月環比回升至正增長0.1%,同比收窄至-0.4%;1-7月與上半年一樣持平,由前5月的-0.6%收窄至0.5%。這不僅扭轉了今年以來降幅持續擴大的趨勢,而且明顯跑贏了全國大盤(工業生產者PPI-2.4%)。
四是,汽車制造業利潤降幅繼續收窄的態勢不會改變。上半年較一季度大幅收窄59.5個百分點,其中,17家重點車企(集團)大幅收窄54.5個百分點。兩個“大幅收窄”將會持續。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轉載或引用本官網的原創文章,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