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新勢力造車企業博郡汽車、拜騰汽車、賽麟汽車的負面消息不斷占據汽車新聞的頭條位置。
博郡汽車目前遭遇到嚴重的經營困境,將成立新公司,并重新定位公司的商業模式。
拜騰汽車在中國內地的所有公司停工停產,美國硅谷和德國慕尼黑的辦公室申請破產保護,公司將商討重組方案。
賽麟汽車因來自公司前員工的舉報信,引起國有股東停止繼續注資,江蘇賽麟宣布停止運營。國有股東已就董事長涉嫌犯罪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部門已受理。而該董事長隨后宣稱,將根據合資協議相關爭議解決方法的規定在香港提起仲裁。
三個企業雖各有不同情況,但共同點是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難以為繼。盡管博郡汽車和拜騰汽車分別通過收購一汽夏利和一汽華利已經獲得汽車生產資質,賽麟汽車的募資也引來一汽集團入股,但這三家企業退出汽車行業幾乎已成定局。
這三家企業只是目前不少陷入經營困境的新勢力造車企業的典型代表,對此輿論多將其歸于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發生帶來的影響。其實這只是加速這些企業衰敗的外部原因,這些企業的沒落自有其內在因素。
這一輪大量投資者涌入汽車行業始于2015年“互聯網+汽車”成為制造業熱點時,國內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幾乎都涉足汽車制造業,“互聯網造車”由此而來。以后,隨著濰柴集團、寶能集團、恒大集團等相繼參與汽車制造,“新勢力造車”成為這種現象的新稱謂,沿用至今。
由于帶著互聯網的天然基因,互聯網企業自認為是“互聯網+汽車”當仁不讓的主角。甚至有互聯網企業的執掌者放出豪言:互聯網將顛覆汽車制造業,傳統的汽車企業將會消失。
然而,新勢力企業對其在制造汽車道路上將遇到的資金和技術這兩大難關事先沒有充分的認識,或者說沒有足夠的準備。幾年來的實踐證明,能越過這兩關,則前路可期;如受阻于此兩關,則前途暗淡。
汽車產業是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重資產行業,互聯網企業以前對此顯然缺乏了解。這些企業以為,借“互聯網+汽車”概念通過幾輪募集資金弄個“獨角獸企業”,企業估值就會數十倍地增長。同時再出高薪從汽車企業挖來一些研發和管理人員,設計幾個車型,找個汽車企業代工生產,汽車一上市便大功告成。接著以此為契機,趁勢將企業上市,以十數倍的股價將股權賣出,只需三五年,眾多初始的風險投資者就可以賺個盆滿缽滿。
實際上,汽車工業不僅投資數額大,而且投資回收期長。初創新勢力企業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募集,但不可能無限制的一輪接著一輪弄下去。如果汽車上市的進度趕不上“燒錢”的速度,一旦融資受挫,企業資金鏈斷裂就不可避免。
“互聯網+汽車”初起時,曾是風險投資追逐的熱點,各類資金紛紛投向汽車行業,那時是新勢力企業募集資金最容易的時候。隨著新勢力企業越來越多,特別是有的企業早早就偃旗息鼓,投資者越來越謹慎。時至今日,募集資金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就是不少新勢力企業目前陷入困境的原因。
新勢力企業過不了資金這一關,汽車產品上市就無從談起。即使過了資金這一關,產品也上市了,還得再過技術這一關。
不管對“互聯網汽車”如何定義,都改變不了汽車運貨載客的基本屬性,企業就起碼需要具備汽車的基本技術。
新勢力企業的汽車專業研發人員都是從傳統汽車企業用高薪為手段挖來的,而且一般還低職高聘。這種做法不但擾亂汽車行業的薪酬體系、破壞汽車行業的生態,而且也增加自己的成本。
由于汽車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關乎道路交通安全和乘員及行人的生命安全,汽車企業需要對其產品整個使用壽命期間由于設計或制造方面存在的安全缺陷承擔召回的責任,汽車的設計和制造有其自身的技術特點。
從汽車企業引入一些人,建一支隊伍來弄出幾個車型還是可以實現的。而要保持后續車型的開發,以及保證產品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就需要建立完整的研發體系和技術隊伍,具備基礎性研究能力。企業的綜合技術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也不是靠收購產業鏈各個環節的企業能辦到的,需要長期的日積月累。
新勢力企業進入汽車行業越久,越會感到其在汽車技術上的欠缺。如若不然,產品已經批量銷售、股票也已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的蔚來汽車,又為何要分別與廣汽集團和長安汽車成立合資公司來開發生產高端車型呢?
從去年開始,一些傳統汽車企業也陷入經營困境。那是我國汽車市場連續兩年下滑和產能過剩后,汽車企業中競爭力不強且規模不大的企業數量過多的必然結果。這些企業今后如退出汽車行業,同以前通田、中順、青年乘用車、吉奧、哈飛汽車的退出一樣,是汽車行業正常的企業結構調整,與互聯網汽車的興起無關。
目前,40多家新勢力造車企業中,只有蔚來、理想、小鵬、威馬、合眾等5個企業可以達到每年以萬輛計量的汽車銷售數量,但必須承受巨額虧損;還有幾家企業或在為擴大銷量絞盡腦汁,或還在為產品盡早批量上市不遺余力;其余大部分企業已處在欲罷不忍、欲干不能的兩難狀態,堅持不了多久了。
原本以為,傳統汽車企業和新勢力造車企業的競賽是一場馬拉松,誰知在中長跑的途中跑階段就已初見分曉。有理由相信,傳統的汽車企業不但不會消失,而且完全可以在汽車產品電動化、智能網聯化、自動化、共享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遠,走到最后。(來源:張明生 乘聯會)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轉載或引用本官網的原創文章,請注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