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年初,有機構預計今年國內汽車市場銷量會有7%左右的增長。1、2月份的汽車銷量數據已經發布,1-2月累計銷量消除了春節放假影響的因素,可以判斷今年汽車市場的開局究竟如何。
表1所列是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2017年1-2月份乘用車累計銷量的數據。
表中的批發數是指汽車生產企業的銷售數量,而終端數是指企業經銷網絡銷售給終端用戶的零售量。
如果只看批發數,大約占汽車銷售總量87%的乘用車1-2月的累計銷量比去年同期有5.8%的增長,轎車也有3.0%的增長,情況似乎還可以。
但是再看終端數,便會發現乘用車銷量下降了2.9%,轎車更是大幅下降11.5%,感覺就大為不同。
之所以會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是因為汽車生產企業的銷售量包括了出口量和增加的經銷商庫存量。而在今年1、2月份汽車企業的銷售量中,除了少部分出口外,還有相當數量的產品并沒有交到最終用戶手中,而是轉化為了經銷商的庫存。
這并非是主觀臆測,而是有兩個機構的數據作支撐的。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17年2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顯示,2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2.25,環比上升41%,同比上升13%,達到2014年2月份以來的新高。而1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60,經銷商庫存壓力明顯增加。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數據資源中心庫存數據顯示,2017年2月乘用車廠商(生產廠與經銷商)整體庫存為448萬輛,存銷比(期末庫存量/當期終端零售量)為4.0、環比增長100%。
兩個機構不同范圍的庫存統計數據,雖然具體數字不同,但反映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就是經銷商的庫存增加了不少。
所以說,看市場要看終端零售量,只有乘聯會發布的汽車銷售終端數才能夠反映汽車市場消費冷熱的真實情況。乘聯會匯總所需的基礎數據是由成員企業的市場部門提供的,匯總后的終端數可以作為乘用車企業研究市場分布和變化的重要依據。
略感遺憾的是,即使是乘聯會的終端數也不完全代表乘用車市場的全部情況,因為無法包括進口乘用車的銷量。而從我國整個汽車行業來看,更是缺少整個商用車的終端零售量這一大塊。
國際上在汽車數量統計方面通常有Production(制造商生產量)、Sales(制造商銷售量)、Delivers(終端零售量)、Exports(出口量)、Imports(進口量)、New vehicle registrations(新車注冊量)、Vehicles in use(保有量)等數據,這是一個完整的數據鏈。不但全面反映汽車從生產到流通、再到使用等各個環節的數量情況,而且相關環節數量之間有勾稽關系,任一環節的數據不實,都會引起整個數據鏈失衡。而我國目前汽車數量的數據鏈上,恰恰缺了最能反映市場消費的終端零售量這一環。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一直缺少完整的終端零售量數據,已經習慣以汽車企業銷量的增減來替代汽車市場的變化,對汽車市場的真實情況如同“霧里看花”,不能及時掌握確切變化。因此,要能準確判斷我國汽車市場的變化,汽車的終端零售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數據,而全國乘聯會的終端數據恰巧填補了這一空白,起到了拾遺補漏的作用,也是數據鏈中重要的環節。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國汽車統計數據為世界汽車工業及國際汽車集團所關注。特別是與汽車市場變化密切相關的終端零售量數據更加顯得重要,因為不僅是汽車企業經營與投資決策不可缺少,國家主管部門進行宏觀管理也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