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車市遭遇至深打擊
在全球遭難的時候,作為一國經濟的大產業,汽車生產和銷售都遭受巨大打擊,且看2月各國乘用車市場需求,月度增長率基本為負,這是創2008年以來的最低。
2月是中國疫情的至暗期,車市與確診病例呈現了負相關關系,2月份狹義乘用車銷量跌至“冰點”,同比下降了八成,銷量規模僅相當于2005年2月的水平,潰縮了15年;日本、德國、韓國等汽車生產大國國內銷售也大降10%-20%;其他西方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見表1),預計三月才是歐美等國車市泥濘難行的艱難期。
表1:2020年2月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家銷量及增長率比較

注:數據摘自乘聯會產銷快報與marklines,數據口徑略有不同,已在國別欄注明。
2.2月國內品牌集中度波動劇烈
2月發達國家的國內市場品牌偏好與1月相差不大,主要是這些國家在2月份,新冠疫情的影響還不明顯,人們生活社交仍正常進行。略微的區別是,較1月,日本、英國、意大利的TOP3集中度是微升,韓國、德國、法國西班牙的TOP3集中度是微降。
表2:部分發達國家的前三品牌占比一欄

2月發展中國家的TOP3品牌集中度除了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基本相差不大;中國的品牌偏好度與1月相比,2月中國合資品牌的集中度有大幅下降,由1月的36.9%,降為21.3%;自主品牌的集中度有所提升,由15.9%提升到20.4%,自主品牌多以入門級車輛為主,它的占比提升,證明了在疫情期間新購需求的存在。
表3:部分發展中國家的前三品牌占比一覽

注:*1由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的銷量構成;*2由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的銷量構成。
3、產業鏈遭受重創 區域化取代全球化存在可能
鑒于目前制造業高度全球化,而汽車又是產業鏈超長的行業,又是一國之重器,它的生產正常與否,也常受輿論的高度關注。
當中國發生疫情時,只看到因缺中國的零部件而迫使國外生產線停線的,同時我們也擔心國內零部件供應商被替代的方案出現。而今,當國外遭受疫情之災時,我們也同樣面臨無關鍵零部件可用而遭停線之尬,好在到目前為止,有些廠商備貨還足,應付2-3個月是沒有問題,如果國外疫情能迅速撲滅,則是萬幸。
但從目前的消息面看,似乎海外停工潮在加劇,國內廠商有暫遇“無工可務”之險。經歷過新冠疫情之災,可能我們要預備下零部件替代方案,未來有出現全球化被區域化代替的可能性。(來源:唐奕奕 乘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