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韌性增強,經濟工作的重心應從“穩增長”為主轉向“高質量發展”為主。
2017年,中國經濟趨穩向好的態勢更加鞏固。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全年經濟增速小幅回升至6.9%,是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回升。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最終消費和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提升。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產能利用率上升,企業盈利水平提高,質量和效益改善,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韌性增強。展望2018年,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條件進一步積累,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和風險。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017年:轉向高質量發展邁出積極步伐
2017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需求管理政策效應逐步釋放和市場預期明顯改善的綜合作用下,加之全球經濟穩步復蘇,中國經濟趨穩向好的態勢更加鞏固,經濟增長的結構、質量、效益積極變化,轉向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1.經濟運行穩定性增強。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全年增長6.9%,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是自2011年以來的首次回升。國內生產總值達82.7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完成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的83.2%,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良好基礎。就業保持平穩態勢,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1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物價保持總體穩定,CPI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PPI上漲6.3%,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態勢。國際收支繼續改善,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負轉正。總體上看,宏觀經濟主要指標好于預期,經濟增速、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指標更趨匹配,已逐步調整至與中高速增長潛力相適應的水平。
2.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導作用增強,2017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資本形成高26.7個百分點,比2013-2017年最終消費的平均貢獻率高2.6個百分點。服務業占比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8%。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由負轉正,為9.1%,比上年提高18.7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上升、服務業占比提高、外需結構改善,對中國轉向高質量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3.發展動能加快轉換。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迅猛發展。C919大飛機、“復興號”、“華龍一號”、量子通信等新技術迅速崛起,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68.1%、51.1%和18.2%,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4%和11.3%,增速分別高于規模以上工業6.8個百分點和4.7個百分點,網上零售額、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和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分別增長32.2%、28%和48.1%,移動支付交易規模超過81萬億元,位居全球之首,分享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加快發展。科技創新和技術擴散加快,推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速保持了2015年以來的回升態勢,扭轉了金融危機后的下行局面。
4.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企業對中高速增長的市場環境適應性增強,盈利能力和利潤狀況明顯改善。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比2016年提高12.5個百分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實際增長7.3%,高于經濟增速0.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速由降轉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4%,稅收收入增長10.7%,分別比上年提高2.9個和6.3個百分點,扭轉了近年來逐年放緩的態勢。生態文明建設力度空前,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單位GDP能耗下降3.7%,好于年度目標,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
5.防范金融風險初現成效。加大監管力度、整治金融亂象、補齊制度短板、去杠桿取得進展,金融“脫實向虛”得到初步扭轉。2017年三季度,非金融部門和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開始下降,進入四季度,宏觀杠桿率增速有所下降,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地方政府不規范舉債受到約束,“名股實債”、違規擔保、表外融資的現象有所收斂。金融監管協調性和穿透性增強,監管套利亂象減少,同業業務、影子銀行、資管理財快速膨脹的勢頭得到遏制。各方面風險防范意識得到強化,“剛性兌付”和“隱性擔保”的市場預期正在改變,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趨穩向好的態勢更加鞏固、質量和效益改善的同時,也要看到,受深層次體制性因素影響,經濟運行仍面臨新的矛盾和風險。
一是實體經濟仍面臨困難。實體經濟企業盈利水平雖有較大提升,但投資效益偏低、營商成本偏高、企業活力不足的問題仍較為突出。以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例,2017年凈資產收益率仍低于2010年以來的平均水平,提高生產效率、振興實體經濟任務仍十分艱巨。
二是民間投資增勢疲弱。受傳統產業產能過剩、部分領域準入存在隱性障礙、鼓勵民間投資政策落實不到位和產權保護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影響,2017年民間投資增長6.0%,雖比上年回升2.8個百分點,但依然低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2個百分點。
三是潛在金融風險釋放壓力仍然較大。金融風險積累的根源在于宏觀杠桿率上升過快。2017年四季度以來宏觀杠桿率增速放緩,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名義GDP的上升,去杠桿的基礎仍不牢固,依靠債務驅動的投資擴張模式尚未根本扭轉,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結構性失衡仍然突出,監管力度稍有放松,杠桿率有可能再度反彈。
與此同時,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看,脫貧攻堅的任務仍然艱巨,污染防治的壓力仍然較大。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戰略定力,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底線思維,有效應對風險挑戰,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2018年:高質量發展的條件進一步積累
展望2018年,全球經濟延續回暖態勢,國際經濟環境繼續改善。中國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機遇,高質量發展的條件進一步積累,但受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回調等因素影響,經濟增速將面臨小幅回調壓力。
1.全球經濟延續復蘇態勢。2017年,受投資、貿易和工業生產回升的拉動,全球經濟增長覆蓋范圍更加廣泛,復蘇步伐明顯加快,是近年來表現最好的一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全球經濟增長3.7%,約120個經濟體(占全球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三)同比增速都出現上升,這是自2010年以來從未有過的同步上揚,歐洲和亞洲地區復蘇更為明顯。2018年,全球經濟將延續復蘇態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8年1月發布的最新預測,將2018-2019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較2017年10月的預測值調高0.2個百分點至3.9%,其他國際組織和商業研究機構也一再上調預測結果,經合組織(OECD)預計所跟蹤的全部45個主要經濟體都將保持經濟增長。
與此同時,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特別是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疊加,有可能帶來緊縮效應,利率中樞上調,還將增大全球債務成本,導致資產價格重估和金融市場波動。美國實施減稅法案可能加劇主要經濟體競爭性減稅,對制造業布局和跨境資本流動產生重大影響。美歐的保護主義新舉動有可能對中美、中歐經貿關系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有可能多發頻發,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沖擊。
總體上看,全球經濟復蘇和外需回暖,對中國經濟具有一定的支撐作用。但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取向變化,將擠壓中國宏觀政策空間,增大政策操作難度。外部的不確定也可能向國內經濟傳導,大宗商品價格回暖可能給國內物價形成一定壓力。
2.高質量發展條件進一步積累。中共十九大勾畫了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開啟了由“數量追趕”轉向“質量追趕”階段的歷史進程,增強了全社會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信心,有效改善了市場預期。從今后一個時期看,中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面臨諸多有利條件。
一是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為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中國已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2018年零售額有望與美國持平或趕超,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2013-2017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56.2%,高于資本形成12.4個百分點。與需求端變化相適應,供給端服務業占比提高,2017年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比2012年提高6.3個百分點,2013-2017年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為52.8%,高于第二產業10.2個百分點。國內市場擴容、消費貢獻上升、服務業占比提高,將有效增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為高質量發展創造基礎條件。
二是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市場驅動力。隨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對商品和服務的品質、質量要求明顯提升。千禧一代、互聯網一代更加追求個性化消費。2017年中國恩格爾系數降至29.3%,達到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標準,旅游、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居民消費結構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方向升級,對高質量發展形成強大的市場推動力。
三是科技創新進入活躍期,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中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從跟跑為主轉向跟跑、并跑和領跑并存。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創新指數世界排名升至第22位,比2013年提升了13位,成為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經濟體。新技術加速向各領域擴散,移動支付、電子商務、平臺經濟、無人零售、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等躋身世界前列,推動產業和區域發展質量水平整體躍升,增強了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基礎。
四是人力資本大幅提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性保障。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37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42.7%。各級各類教育規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入學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素質人才培養集聚、人力資本不斷積累,正在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條件。
五是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提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支撐。截至2017年底,全國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通車里程2.5萬公里以上;公路通車總里程47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13.6萬公里。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沿海港口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量躍居世界第一。互聯網上網人數超過7.5億人,已經相當于歐洲人口總量。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提高,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統一市場建設,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支撐條件。
六是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中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的大幅改善,靠的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已成為全社會共識。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推進重大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強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擴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對外開放。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將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在體制上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3.經濟增速仍面臨一定回調壓力。經濟增長中長期取決于潛在增長水平,短期增速在潛在增長率上下波動,受需求條件變化影響。從2018年三大需求看,消費將保持相對穩定,出口受2017年基礎提高影響難有提升,投資受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回調影響將有所下降,綜合起來看,經濟增速將面臨小幅回調壓力。
消費將保持相對穩定。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2%,增速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受房地產市場調控影響,建材和家電等消費增速放緩,加之汽車市場擴張放慢,消費增長面臨下行壓力,但通訊設備、智能化產品、個性化產品、網絡消費等消費擴張將對沖部分下行壓力。預計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服務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接近一半,僅僅用商品零售總額并不能反映消費增長的全貌。隨著服務消費比重繼續提高,將成為消費穩定增長的重要力量。
出口增速難有明顯回升。2017年中國扭轉了連續兩年出口下降的局面,按人民幣計價出口增長10.8%。隨著基數提高,2018年出口增速提升難度增大。加之中美經貿關系受美國對華政策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以及人民幣匯率升值的滯后效應,保持10%左右的外貿出口增速面臨壓力。
投資增速將有所回調。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2%,比上年回落0.9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25%左右,隨著新一輪房地產調控的影響逐步顯現,房地產投資增速將在2017年7%的水平上繼續回落。基礎設施投資占全部投資20%-25%,受地方政府負債和投資能力制約,后續增勢將高位回調。制造業投資占全部投資33%左右,2017年制造業投資增長4.8%,比上年回升0.6個百分點。從國際經驗看,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后,制造業投資增速大體穩定在5%左右的區間。中國已處在這個區間,制造業投資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總體上看,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小幅回調。
綜合判斷,消費和出口相對穩定,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影響較大,投資增速回調將對經濟增速形成向下的壓力,經濟增速將小幅回調。同時,隨著經濟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的韌性增強,經濟工作的重心應從“穩增長”為主轉向“高質量發展”為主。
穩中求進,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2018年是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
1.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就是要統籌各項政策,加強政策協同,形成政策合力。“穩”的重點在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保持經濟運行環境穩定,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進”的重點在更大程度發揮結構性政策作用,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加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這里的“穩”,強調的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穩”;這里的“進”,強調的是“穩”基礎上的“進”,是穩健有序的“進”。
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2013年以來,中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財政赤字由1.2萬億元增加到2.38萬億元,但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內。2018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增強財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型,重點加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三農”、綠色發展、民生等領域支持,加大對打好三大攻堅戰的保障力度。繼續實施減稅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和創新投入。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整頓“名股實債”和違法違規擔保行為,制止以政府投資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名義變相舉債。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2017年以來,去杠桿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流動性環境。
適當發揮貨幣信貸政策的結構引導作用,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完善金融監管體系,抑制金融體系順周期波動和風險跨市場傳染,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在保持總量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更大程度發揮結構性政策的作用,增加優質增量供給,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增強社會政策民生導向,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民生保障。加大力度推進改革開放,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推進基礎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
2.在打好三大攻堅戰上取得扎實進展。作為一個大規模經濟體,實現長期高速增長殊為不易,轉向高質量發展將更為艱巨。打好三大攻堅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底線性、本質性要求。如果不能有效化解過去積累的風險,進而出現重大系統性風險,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基礎和前提,如果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的目標沒有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重要內涵和完整意義。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金融風險的根源是宏觀杠桿率上升過快。要把控制企業杠桿率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作為防范化解風險的重點,以市場化法治化方式推動國有企業去杠桿,依法依規對僵尸企業實施破產清算,切實有效降低企業債務水平。按照“開前門”“堵后門”的原則,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的法制化管理,推進債務信息公開和債務風險的動態監管。加強對影子銀行、互聯網金融等薄弱環節監管,堅決打擊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精準脫貧重在“精準”,重點是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注重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內在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嚴格考核評估,讓脫貧成效真實可信,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強化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打贏藍天保衛戰,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運輸結構,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污染防治攻堅戰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
3.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調控要按照質量優于速度的原則,把推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近兩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房地產庫存明顯減少,企業杠桿率穩中有降,減稅降費成效顯現,生態環保、教育、基礎設施等短板加快補齊。但也要看到,要素市場發育滯后、價格扭曲和市場壁壘,仍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制約因素。要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推進產業政策從選擇型向功能型轉型,通過強化競爭加快落后企業退出和優質企業成長。以處置“僵尸企業”為突破口,建立市場化法治化退出通道,將沉淀的生產要素從過剩領域轉移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領域轉移到高效領域,解決“退不出、死不了”的問題,真正實現市場出清。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真正實現產業升級。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降低顯性門檻基礎上減少隱性障礙,清理各類“紅頂中介”,改善政商關系,真正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市場主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微觀基礎。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高國有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優化國有經濟布局,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切實落實保護產權政策,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消除保護產權的所有制歧視,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可預期的環境,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領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要根據農村發展實際,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分類推進,避免一哄而起,避免盲目攀比。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妨礙城鄉間生產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不斷提高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空間層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新要求新任務,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以城市群和快速立體通道建設帶動區域協調發展,構建網絡化發展新格局。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擴大開放有利于深化國際合作與競爭,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新機遇。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投資帶動貿易和產業發展。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加大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開放力度。在總結自貿試驗區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面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進一步改善外商投資環境。促進貿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質量和附加值,根據國內產業發展和消費升級需要,積極擴大進口。引導對外投資健康發展,促進國際產能合作,防范境外投資風險。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注重解決突出問題,特別是教育、就業、養老、醫療等突出問題。住房問題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積極探索多主體住房供應,改變供應主體過于單一的狀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進入,實現住房保障渠道多元化;發展住房租賃特別是長期租賃市場,支持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程度是衡量高質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中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主要污染物排放處在達峰期,生態環境壓力巨大。要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各方面投入和參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研究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