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討論中國汽車保有量發展狀況,預測中國汽車保有量的飽和值;對制約汽車保有量發展的胡煥庸線(Hu line)以及其他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汽車保有量; 胡煥庸線; 山區城鎮化; 一帶一路; “李克強之問”
4 “李克強之問”有解
據統計,占中國國土面積約56%的胡煥庸線西北半壁6省份(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西藏、寧夏)的汽車保有量約1400萬輛,僅占中國汽車保有量6.0%。因此,回到前面提及的“未來中國汽車保有量的飽和值究竟是多少”議題,表面上是如何提高承載汽車保有量的有效土地面積,其實也是涉及如何發展山區城鎮化,“打破”或“突破”胡煥庸線,以回應“李克強之問”。綜合大部分地理專家的建議,認為“李克強之問”是有解的:
——應在西部地區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實現西部地區更高質量的城鎮化。利用西部資源條件,依靠技術進步,發展節水產業,節能產業、新能源開發、智慧綠色生態產業,讓當地相對富有起來,為突破胡煥庸線提供條件。
——大力發展西部地區商業、文化、科教等服務業。積極走以牧興商、以林興業、文化產業和科教研究服務業的路子,創造相當數量的第三產業就業崗位,適度均衡東西運輸干線上的人流和物流。
——建設西部城市群。山區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營造宜居、舒適、安全的人居環境。建設好天山北坡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和呼包鄂榆城市群,通過城市群發展增加集約、提高效率,使之成為中國人口城鎮化突破胡煥庸線的重點地區。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抓住“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把胡煥庸線以西的廣大地區直接推向開放前沿,并且形成與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開展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從而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不斷進入,推動西部內陸沿邊地區邁向前沿。
——構建新型產業主導的樞紐—網絡結構。選擇局部水資源條件好的城市有選擇地發展具有資源優勢的專業化產業集群,倡導以若干產業創新主導的城市為樞紐,加快中小城市的信息化建設和交通網絡建設。
5 其他相關問題的討論
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發展和相關行業技術進步,也可能會化解制約汽車保有量發展的瓶頸問題。例如:
——隨著農業領域有關的種子、農藥、化肥、薄膜、能源、機械、信息化等技術進步,中國農業的耕地產出率明顯提高,“耕地紅線”可能不再敏感。
——隨著有關的盾構機、架橋工程等技術的發展,更多的西部宜居城市實現了公路網絡的暢通;還有山區城市建設規劃、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環境整治等得到改善,也吸引更多人口遷移以及人流和物流。
——隨著城市改造和規劃水平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車聯網和智能交通技術的推進,以及共享汽車商業模式的普及,中國大型城市的交通擁堵現象得以緩解或改善。
——傳統汽車的節能環保技術不斷提高、新能源汽車發展提速以及可再生清潔能源技術發展,可有效改善大城市環境和生態,并緩解中國車用能源的對外依存度。
6 結語
預測未來中國汽車保有量變化,不但要考慮汽車產業自身問題,更要考慮產業外部條件的變化因素。發展山區城鎮化,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創新驅動戰略,將有助于“打破”或“突破”胡煥庸線,也是提升中國汽車保有量的關鍵。綜合有關研究和文獻資源,認為未來中國汽車保有量有可能達到4.5億輛,屆時中國千人汽車保有量可達到320輛。因受條件限制,本文僅基于文獻分析,未作深入研究和調查,敬請汽車界專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