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工信部產業政策司根據部黨組的工作部署,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部署,迎難而上、主動作為、開拓創新,扎實抓好新時期產業政策研究、推動工業設計健康發展、淘汰落后與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產業組織結構調整、推動產業布局優化調整、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重點工作并取得積極成效,完成了全年各項工作任務。
2017年重點工作情況
(一)創新思路,加強產業政策研究工作。一是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產業政策要準”的要求,研究制訂《關于新時期加強產業政策工作的意見》,明確新時期產業政策的重點和方向。二是印發《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工作管理辦法》,明確部內產業政策制修訂、實施、監督、評估等各個環節的要求,形成全過程管理。三是組織開展部重大軟課題“健全新時期產業政策體系與作用機制研究”,探索建立產業政策框架體系。
(二)多點發力,推動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一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1+X體系,積極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遴選出首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30個、示范項目60個,示范平臺30個;持續組織“服務型制造萬里行”政策宣貫和經驗交流活動,指導舉辦首屆中國服務型制造大會;組織成立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形成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機構和媒體等多方力量共同支撐發展的局面。二是新認定47家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目前,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已達110家;研究形成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建設初步方案和標準要求;指導舉辦首屆中國工業設計展覽會,構建起中國工業設計發展成果的展示、發布的窗口和產業交流合作的平臺;積極推進第二屆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籌備工作;與德國、意大利相關組織、高校、企業開展中德、中意工業設計中心建設工作。通過上述工作,制造與服務協調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設計創新對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三)完善工作機制,把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落到實處。聯合淘汰落后產能工作部際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印發《關于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十三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政策措施和部門職責,實現工作方式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綜合運用法律法規、經濟手段和必要行政手段轉變。界定標準由主要依靠裝備規模、工藝技術標準,向環保、質量、安全、能耗、技術等綜合標準轉變,構建多部門按職責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和落后產能法治化、市場化退出長效機制。
(四)健全工作體系,加快產業組織結構調整。一是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機制,切實推動產業組織結構優化調整。會同有關單位組織召開2017年全國企業管理創新大會,發布了第23屆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對重點成果進行交流推廣。二是組織開展“向企業送管理”等活動,開展了7期現場交流會,累計參會企業近650家,培訓企業管理人員1200余人。三是開展海爾“人單合一”管理模式總結提煉工作并予以借鑒推廣。四是遴選出第二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71家、單項冠軍培育企業20家、單項冠軍產品35個。五是開展企業兼并重組政策評估工作,分析相關政策貫徹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提出政策完善措施。
(五)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合理有序轉移和布局優化調整。一是印發《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指南》,編制《長江經濟帶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產業發展部分)》,修訂《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印發《關于修訂〈產業轉移指導目錄(2012年本)〉甘肅省部分條款的決定》,加強對產業發展的引導和規范,著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二是推動跨區域產業共建合作,遴選產業轉移合作示范園區。三是支持京津冀開展產業轉移對接,指導舉辦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招商推介專項活動,現場簽署10個重點項目意向框架協議,意向投資額311.7億元。指導和推動雄安新區做好產業門檻設置、疏解和轉型升級工作。
(六)堅持試點先行,推動工業文化加快發展。一是貫徹落實我部和財政部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細化任務分工,加強與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協同合作,積極推動各項重點任務落實。二是在工業遺產項目豐富且保護工作基礎較好的遼寧、浙江、江西、山東、湖北、重慶和陜西等7省(市)開展認定試點,認定11項國家工業遺產(第一批)。
(七)開展政策文件公平競爭審查和反壟斷審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確保政策文件符合公平競爭要求,組織完成了41項政策文件公平競爭審查和62項經營者集中反壟斷調查工作,并會同相關部門就部分重點案件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進行研究,對促進公平競爭發揮了積極作用。
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產業政策工作將圍繞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大決策部署,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戰略。圍繞“產業政策要準”,加強產業政策創新轉型和頂層設計;圍繞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和工業設計創新;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工作;圍繞不斷增強經濟競爭力,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圍繞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圍繞提升制造業軟實力,大力發展工業文化;圍繞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形成產業開放新格局。為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制造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司:聚焦技術創新 推動工業和信息化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科技司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聚焦技術創新,突出提質增效,夯實基礎支撐,強化協同配合,推進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努力推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7年重點工作和成效
(一)完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加強專題調研,研究提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領域總體布局和近期工作建議,制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條件。組建信息光電子、印刷及柔性顯示、機器人等3個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指導地方認定培育近50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領域明確、差異發展,區域競合、上下銜接的建設格局初步形成。推動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加快全產業鏈創新資源整合和創新能力建設,年產2.5億瓦時的動力電池中試線投入試運行。認定24個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聯合財政部認定70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
(二)加快高新技術創新,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制定《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推動構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會同20個部門組成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車聯網產業發展專項委員會,研究制定《國家車聯網產業發展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推進車聯網示范區建設工作。舉辦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加快無錫國家傳感器網創新示范區建設。統籌組織核高基、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統籌推動5G發展,促進5G的關鍵技術與標準研究、頻譜規劃、國際合作。積極參與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2030-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推動部屬高校科研創新能力提升。
(三)落實標準改革措施,服務產業發展需要。緊密圍繞兩化融合、軍民融合、工業基礎、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等重點任務,扎實推進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制修訂、標準國際化、團體標準培育發展等工作。全年批準發布2011項行業標準,廢止2749項推薦性行業標準,印發太陽能光伏、移動互聯網、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標準化技術體系,遴選出首批106項百項團體標準應用示范項目,推動兩化融合國際標準在ISO成功立項,發布實施3項兩化融合國家標準,推動我國企事業單位牽頭制定184項國際標準項目,其中97項成為國際標準。
(四)強化知識產權運用,夯實產業技術基礎。強化產業知識產權協同運用,累計遴選知識產權試點企業1425家,省級知識產權運用示范企業358家,樹立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標桿60家。近三年,試點企業建立知識產權管理制度的比例超過90%,專利數量平均增長率超過18%。確立17家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制定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運行工作指南。下達97項行業計量技術規范制修訂計劃,會同國家質檢總局開展工業企業計量標桿遴選工作。
(五)加快質量品牌建設,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會同國家質檢總局開展2017年工業質量品牌行動,推動重點裝備、消費品等10個領域質量提升。積極推廣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委托中國質量協會組織編寫全面質量管理教材,開展“全國企業員工全面質量管理知識競賽活動”,累計參與員工數量達200萬人次。遴選發布33項標桿經驗,組織1600多家企業、2700多人次參與現場交流。深化工業企業品牌培育,新增近千家試點企業、44家示范企業,推動機械、輕工等10個行業制定品牌培育行業標準。促進產品實物質量提升,復核63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推進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新增34家試點單位。加大質量品牌工作宣傳,開展“中國工業品牌之旅”,舉辦“2017中國工業質量品牌建設論壇”,聯合舉辦“中國品牌日”活動。
2018年工作思路和目標
2018年,科技司將按照部黨組決策部署,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加快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強化科技創新,大力培育新動能,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一)著力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一是以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圍繞關鍵共性技術集聚創新資源,聚焦戰略性、引領性、重大基礎共性需求,建設3家左右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開展已認定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考核、評估工作。二是推進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工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擴大示范企業輻射影響力度。三是強化制造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構建完善制造業知識產權協同推進體系,組織實施產業知識產權協同運用推進行動和行業知識產權服務能力提升行動,開展工業企業知識產權標桿遴選,完善工業企業知識產權能力指標體系。四是促進制造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探索構建制造業技術轉移體系,以及成果評估評價的新機制。五是加強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開展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形成行業與地方協同發展的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加強產業計量工作,提升工業企業產業技術基礎能力。
(二)著力推進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以適應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新時代要求為目標,固本強基、開拓創新,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一是堅持優化供給、融合發展、開放共享,統籌技術標準體系和重點領域專項標準體系建設,抓好重點和基礎公益類標準、強制性國家標準、團體標準以及國際標準。二是夯實標準化工作的制度基礎和組織基礎,著力構建和完善政府主導制定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持續提升標準的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加和優化標準有效供給,倒逼和引領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三是組織開展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形成合力,補足質量發展短板。推廣行業適用的質量管理方法,加快完善適合行業特點的質量管理體系。四是發揮品牌培育行業標準的引領作用,加強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推動企業品牌與區域品牌相互促進。五是營造環境激發社會質量創新活力,支持開展質量標桿經驗交流和群眾性質量活動,實施質量攻關工程,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
(三)著力推進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統籌產學研,發展高技術,促進產業化,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推動科技創新能力轉變為產業實力。一是促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組織實施《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二是聚焦物聯網、車聯網和5G等高技術發展,利用車聯網產業發展專項委員會機制,推動車聯網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推動物聯網融合創新,抓好物聯網領域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快NB-IoT等窄帶物聯網技術應用和產業集聚。三是發揮部5G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發布5G指導性文件,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創新技術成為5G國際標準。四是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資源,統籌部內重大專項管理,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相關工作,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組織實施。五是做好部重點實驗室等認定工作,支持部屬高校參與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科研項目,提升部屬高校和部屬單位技術創新能力。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繼續開展擴大自主權試點。推動部屬高校科研誠信建設,促進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和科學儀器開放共享。
在新的一年里,我們要落實黨的十九大的戰略部署,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2018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要求,凝心聚力,開拓創新,推動工業和信息化科技創新工作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