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在增速、結構、動力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十二五”以來,供需矛盾明顯變化,產業結構持續調整,新舊動能接力轉換,經濟增長由數量擴張向提質增效轉換,經濟增速也有所放緩,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經濟發展的難度在加大,對宏觀經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這種全新巨變,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全球經濟發展大勢和中國經濟發展變化,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形成了作出經濟進入新常態重大判斷、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穩中求進為工作方法論的宏觀經濟政策框架。
2016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由此開始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國際環境的有利因素也在增多,我國經濟運行企穩基礎有所增強,經濟轉型有望開啟下半程,逐步從“降速”階段轉向“提質”階段。2017年上半年總體上延續了這一態勢,經濟增速達到6.9%。
綜合來看,五年來,在這一框架指導下,我國經濟在經歷多年調整后,正在逐步邁入中高速增長階段,趨勢性下行的空間明顯收窄。短期受房地產市場調整、金融去杠桿、投資增速回落、補庫存效應減弱的影響,下半年經濟或將有一個比較小的回調,預計全年經濟運行呈“前高后穩”的態勢,年初設定的各項預期目標有望如期實現,甚至可能取得更好效果。
宏觀經濟政策新框架四大特征
目前來看,這個宏觀經濟政策框架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其一,作出了新常態這一重大判斷。
● 從速度層面看,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的質量和內涵發生質的變化;
● 從結構層面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變化,不斷優化升級;
● 從動力層面看,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認識、把握、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經濟工作的大邏輯。
其二,確立了新發展理念這一指導思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戰略指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攸關“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著力點。
其三,明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工作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這是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與挑戰的必由之路。
其四,確定了穩中求進這一工作方法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并將之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和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這是對經濟工作思想方法做出的重大調整。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在實踐中轉變急于求成的思想觀念和操之過急的工作方法,推動經濟轉向平穩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
從實踐看,這一經濟政策框架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指導我國宏觀調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是經濟增長實現了從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穩轉換。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逐年小幅下調,避免了其他轉型經濟體經濟增速短期內快速下滑的風險,增速換擋總體平穩。而且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我國經濟出現企穩向好的積極態勢,今年上半年保持了6.9%的增速。
二是經濟結構逐步優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提高,已由2012年的54.9%上升至去年的64.6%。第三產業增速穩定高于第二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貢獻率由2012年的44.9%上升至去年的58.4%。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快培育,產業融合不斷深化,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快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保持高速增長。
三是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工業企業利潤較2014年和2015年明顯好轉,特別是今年1~5月份,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2.7%。就業形勢穩中向好,一季度城鎮登記失業率降至3.97%,自有數據以來該指標首次低于4%;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9.8%,較2014年和2015年有大幅提高。
四是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不斷增強。創新投入不斷加大,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在2.1%左右,已經超過了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從1%上升到2%,多數國家都要用幾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而我國僅用了12年。企業研發投入占我國研發經費總量的78%,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最新世界創新指數排名中,我國已經由2013年的35名上升到2017年的22名,是前25名中唯一的非高收入經濟體。可以說,我國已經進入創新活躍期。
新框架“更加注重”六大調控核心
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確定的政策框架做好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避免出現大的波動,工作中要把握以下重點。
一是更加注重處理宏觀調控與深化改革的關系。消除經濟運行中的風險根源,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深化改革的關鍵是能夠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微觀主體對宏觀調控信號更加敏感,暢通宏觀調控政策效力的傳導渠道。
二是更加注重風險防范。轉型期各類風險往往疊加,宏觀調控要把風險防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住風險底線,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是更加注重市場預期管理。加強與市場主體的溝通交流,規范政策規則和提高政策透明度,讓市場主體能夠更好地理解政策意圖,減少不必要的誤判,避免市場出現過度波動。
四是更加注重不同宏觀管理部門的配合和協調。轉型時期的宏觀調控往往需兼顧經濟增長、就業、通脹、風險防范等多重目標,這就要充分發揮財政、貨幣、宏觀審慎等政策的協同組合作用。
五是更加注重建立健全決策支持體系。努力提升傳統統計數據質量,加快完善政府信息共享平臺,充分發揮大數據低成本、及時性、客觀性的優勢,構建宏觀調控決策支撐體系。
六是更加注重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充分利用我國經濟體量增大、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上升的契機,增強議題、平臺和機制的創設能力,逐步完善多邊或區域的宏觀政策協調機制,營造穩定的經濟和貿易環境。
準確把握全局大趨勢
當前,社會各界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高度關注,尤其關心中國經濟能否持續回穩向好、經濟增長能否穩步進入提質增效的軌道。當然,必須承認目前經濟上行動力與下行壓力仍處于一個弱平衡狀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多,短期小幅波動不可避免,需要進一步夯實經濟企穩的基礎。經濟新框架需要關注我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新變化。
一是投資增速可能小幅下降。1~6月份,投資資金來源、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額分別同比增長1.4%和-1.2%,地方債和城投債累計發行同比下降1.7萬億元和2470億元,將對下半年基礎設施投資產生較大影響。房地產投資呈沖高回落態勢,民間投資和制造業投資回升動力不足。
二是消費缺乏較快上升的基礎。受消費升級支撐,服務消費、網絡消費、智能消費出現一些新熱點,消費總體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受消費率總體偏低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緩的影響,消費增長缺乏持續上升的動力。
三是補庫存力量逐步走弱。一個完整的庫存周期通常延續3年到3年半的時間。從庫存周期看,下半年開始可能要進入去庫存過程,庫存帶動的短期需求力量將逐步走弱。
四是價格效應將有所減弱。PPI在今年2月份達到7.8%的高點,之后逐步回落到6月的5.5%,預計全年將延續小幅回落態勢。受此影響,上游及原材料行業利潤回升的勢頭將會放緩。
看待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要有歷史視角和國際視角。只有歷史、國際視角結合,長期趨勢與短期波動結合,才能正確認識我國當前宏觀經濟態勢,避免對短期波動過度反應。
從后發經濟體發展歷史看,高速增長階段結束后經濟增速都會出現明顯下滑。根據后發經濟體的經驗,當工業化追趕中期階段完成即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人均GDP達到10000~12000國際元時,以大投資、大進大出拉動經濟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基本結束,此后經濟增速降幅達到40%左右時,將在中高速增長平臺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從國際比較看,像中國這樣保持長期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并不多。如果按照平均增速5%以上為標準,全球能夠持續增長20年以上的只有20個左右的經濟體,持續30年以上的僅有5個。盡管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并沒有下降,反而是上升的。世界銀行和IMF都測算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三分之一左右,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從短期看,經濟波動在所難免。無論什么樣的經濟體,處于何種發展階段,經濟短期波動都不可避免。2017年中國經濟有望開啟平穩中高速增長新階段,但中長期平穩增長并不意味經濟增速保持一條直線,而是在一定范圍內圍繞中高速平臺有所波動。
因此,不必對季度、半年甚至個別年度的經濟增速過于敏感,對短期波動要關注,但更需要保持定力。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正在開啟下半程,經濟增長轉入提質增效軌道的有利條件逐步積累,需要堅持宏觀經濟政策新框架,保持戰略定力,完善宏觀調控和審慎管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管控風險,提升開放水平,培育壯大新動能,促進生產率持續回升,保持經濟運行平穩健康,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十九大。